苗圩:中国制造2025初见成效 走向制造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人民邮电报
作者:       2016年12月5日 15:27
转型 互联网 信息化 网络 工信部 移动通信 电池 传感器 网络安全 融合

工作中,我们通过抓几个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现在我们已经启动实施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无线移动通信专项,核心元器件,高档芯片和基础软件专项,还有最近启动实施的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这些专项的实施,能够解决我们一些高端装备缺失的问题,我们把它们突破,将来去应用,或者推动整个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峡工程中的升船机令人震撼,其中的大齿条是世界上模数最多、尺寸最大的产品。升船机的热处理、抗腐蚀性等工艺要求极高,技术难度很大,由于我们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中给予了支持,通过技术攻关,这些难题都迎刃而解。

记者:为了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国家投入很多资金,不少项目也做出了产品,价格与进口设备也有竞争优势,但现实中也面临市场不看好、不认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市场困局,我们有何对策?

苗圩:产生这样的问题有多方面原因。客观上,作为新设备的第一台,尽管成本价格方面降下来了,但一些技术缺陷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国产新装备的确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越做越好。主观上,全社会还应当形成一个支持国产创新技术的共识,提供机会让创新技术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这需要我们从制度上和使用的支持等方面对国产“首台套”设备和技术的成熟应用予以支持。

比如从制度上,使用这种设备一旦出了问题,对供应商应当如何追责,用户的风险如何分担,就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政策上,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创新设备在使用中万一出了问题,由保险公司来赔付客户,而不把全部风险都压在用户身上。这一补偿机制刚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促进了价值500多亿元的国产设备销售,下一步我们将在扶持“首台套”设备基础上,研究如何支持“首批次”的问题。比如对材料工业来说,他们提供的不是设备,首批次使用新材料、新工艺的用户,也应当获得支持。通过这些做法,我们将不断完善政策,扩大对国产装备创新的支持力度。

记者: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支撑三峡大坝升船机重大技术装备的,不仅有特种技术的问题,还依赖整个工业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升级。在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基础方面,工信部有何规划与考虑。

苗圩:“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国家工业基础不好,想建成制造强国是不可能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构成整个工业基础的能力。多年来,我国工业基础的能力有一定发展,但远远满足不了我们整个工业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工业基础能力发展不足,影响了整个工业化的进程。因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推进五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工业强基工程。既然是基础能力不足,那必然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在重点方向上形成突破,特别是国外对我们实行出口限制,我国国防和工业急需的基础能力,来带动整个基础能力的提升。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走在落实创新驱动前列

记者: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任务是落实创新驱动,为建设制造强国迈开坚实一步。那么在营造创新环境引进创新机制方面,政府有哪些务实的举措,企业的创新着眼点又在何处?

苗圩:创新成为工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所有的工业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在工业领域践行创新驱动,主要抓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强调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承担起主体责任。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从实验室产品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需要解决材料问题、工艺问题、专用设备问题、中试问题、成本问题、良品率问题,等等。国外将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比喻为“死亡的峡谷”。因此,我们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首要举措,就是要通过创新中心的建设,解决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缺失的问题,来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最后转成现实的生产力。

记者: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一大创新工程,本身在体制机制上有何创新?它和以前的研发中心有什么样的本质不同?

[1]  [2]  [3]  [4]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蓝戈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