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最近,DeepSeek在各领域的部署应用可谓是形成了一股潮流,在各领域引发了极大热议与关注。
其中,智驾领域也积极跟进,众多车企及智驾服务商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截至目前,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安、北汽、上汽、广汽、东风等造车巨头,以及岚图、智己、极氪等新势力,包括斑马智行、亿咖通等车机服务商均已接入DeepSeek。
车企为何纷纷接入DeepSeek?
首先,DeepSeek支持开源,这为车企接入提供了便利。DeepSeek此前公布,当前的开源模型可用于包括商业目的在内的任何合法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直接部署使用,对模型进行衍生开发(微调、量化、蒸馏等)后部署使用,基于模型以及模型衍生物开发自有产品后对外提供服务,或集成于模型平台进行分发或提供远程访问等。
开源的特性使得车企可以快速调用 API,依据自身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大幅缩短技术从引入到落地应用的周期。这也是为什么众多企业能够火速接入DeepSeek的原因。基于绝大多数车企接入DeepSeek是出于商业服务的目的,因此开源是DeepSeek 上车最重要的前提。
其次,DeepSeek本身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使得车辆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做出更及时、准确的决策,极大提升驾驶体验。在智能座舱中,DeepSeek也能够实现更精准、流畅的语音交互,理解驾驶者模糊指令,快速准确执行操作,将传统“指令式交互”转变为“场景化服务”。
例如吉利汽车将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 DeepSeek - R1 深度融合后,交互响应速度提升了 40%,意图识别准确率高达 98%,成功支持了 2000 多个车载接口的复杂控制,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智能的座舱交互体验。
再次,车企接入DeepSeek可极大节省成本。传统的汽车智能化升级方案往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高性能芯片采购、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以及复杂算法的研发与优化。
有报道指出,某车企在接入 DeepSeek 并采用国产芯片替代方案后,仅在芯片采购环节,每年成本就降低了约 40%。同时,由于 DeepSeek 对硬件算力需求的降低,车企在数据中心建设与运维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减少,每年可节省约30% 的相关成本。
最后,总体来看,车企接入DeepSeek的目的在于快速补足AI能力短板,在智能化竞争中抢占先机。这使得更多车企,尤其是一些资源相对有限的自主品牌车企,有能力在自身产品中融入先进的 AI 技术,推动整个行业智能化普及速度。
能否依靠DeepSeek“上车”
迎来全民智驾时代?
2025年之前,全民智驾还是空中楼阁,遥遥无期。
2月10日,王传福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公布了“全民智驾战略”,其中涉及20余款车型加配不加价,让高阶智驾覆盖到7万元级的市场,似乎让“全民智驾”有望实现。
其战略核心是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在硬件配置上,天神之眼C搭载了5R12V 感知方案,即5个毫米波雷达与12个摄像头,搭配比亚迪自研的100TOPS算力平台或英伟达Orin-N,可实现智驾1000千米以上零接管、AEB功能在100km/h下稳定刹停。
在软件(模型)配置上,比亚迪智驾负责人杨冬生宣布,比亚迪的整车智能“璇玑架构”将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通过“璇玑架构”与DeepSeek大模型的融合,实现车端AI与云端AI的双循环。这种双循环模式的优势在于,车端AI可以实现实时响应和本地决策,而云端AI则负责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模型优化。两者相辅相成,大幅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从比亚迪对DeepSeek的应用来看,DeepSeek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民智驾战略”的进程,但笔者认为,当前阶段下离真正的全民智驾还有一定距离。就如2月11日,华为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微博上发文“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360创始人周鸿祎也认为,虽然有多家车企表明已与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但很多只是通过Web调用接口,这种方式对最终的智驾没有那么大价值,要真正做到用户体感非常优秀才行。
据笔者观察得知,目前大多数车企的确已接入DeepSeek,但主要停留在优化语音助手和提升语言交互能力方面,剩余能力还有待开发。当前阶段下,笔者并不赞同车企一股脑接入DeepSeek,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同质化竞争,从长期发展来看,不利于车企技术创新。
通往“全民智驾”这条路是没有捷径的,自动驾驶技术的跃升是其必要核心要素,是绕不开的。即便DeepSeek对智慧座舱有很大提升,但“全民智驾”的实现也不是依靠国外Cosmos模型、国产自研DeepSeek模型就可以实现的。
写在文末,欢迎回答:哪些车企没有接入DeepSeek,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