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高速发展,其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体系。然而,民用无人机的无序飞行对空域安全、社会管理及隐私保护构成的挑战也日趋严峻。为此,国家通过《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政策明确分类管理原则,推进低空空域改革试点,构建“分类管理、空域融合、技术防控”的监管方式。政策引领下,多个地区分别建设民用低空无人机监管平台,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北斗导航、电子围栏等技术,试点推进无人机识别、轨迹追踪与风险预警的动态管控。政策与技术的互动形成“制度引导-技术攻关-规则迭代”的正向循环,为未来监管体系向智能化、场景化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实践基础。
政策演进
近年来,低空无人机监管政策从静态规则转向动态响应,引导技术嵌入、动态管控、场景开放构建“敏捷监管”体系,既释放低空经济活力,又守住安全底线。
空域管理由粗放转向精准化
早期政策以“分类管理”为基础,通过划定禁飞区、临时申报等手段应对无序飞行问题。近年来,随着北斗导航、AI视觉识别等技术成熟,政策逐步强化对空域的精细化管控。202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随后多项配套政策加速落地。《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管理若干规定》、《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等政策文件提出了电子围栏、远程识别、应急处置、感知和避让等多方面的强制性技术要求,要求民用无人机生产者为其产品设置唯一识别码,并对空域进行科学划分,通过规范无人机的设计、生产和使用,从源头上保障飞行安全,推动空域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建立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动态空域管控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应当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提升空域动态配置效率。因此,包括空域管理、客流管理、计划管理、低空管制的低空空管服务也需通过智能化手段强化对无人机飞行的实时监测与动态干预能力,确保空域使用合规可控。2024年11月,工信部装备中心指导的低空产业联盟发布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参考架构图,指出未来低空飞行需求的激增、空域用户的多样化、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飞行器的实时监管、调度、管控成为常态。深圳、海南等地已通过低空智联网技术,试点了低空飞行活动的动态空域管控和灵活调度,探索适应低空经济的监管新模式。场景化监管突破“一刀切”限制随着无人机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传统的“一刀切”监管模式逐渐不适应多样化的飞行需求。政策逐步转向“场景化监管”,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按飞行高度与重量将无人机分为7类,进行适航认证分级管理。而针对农业植保、电力巡检、城市物流等不同领域的需求,政策允 许对不同任务类型的飞行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例如,农业飞行任务可以在低空空域内相对灵活开展,而城市配送则要求更严格的飞行审批和空域划定,在保障不同领域无人机安全运行的同时,避免了过度监管或资源浪费。
技术发展
低空管控技术能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智能算法驱动与全周期管控,形成覆盖“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的技术架构,显著提升监管效能与空域利用率。
多源融合的实时监控与感知
多源融合的实时监控与感知体系,能够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构建全天候、高精度的无人机监管网络。ADS-B能够提供无人机的实时位置与飞行信息,在城市低空场景中精准识别飞行器状态;雷达在复杂天气或复杂地形中,确保无人机的可追踪性;5G技术通过低延迟、高带宽的优势,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卫星可覆盖广阔空域,适用于远程和偏远地区的监控;AI异常检测通过分析飞行模式、通信行为及历史数据,可智能识别异常操作并预判潜在风险;同时,当前中国移动已经落地的最新一代SIM卡——超级SIM 4.0已具备实时获取地理位置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正在研发的无人机专用SIM卡可实时获取飞行数据,并通过BIP协议加密上报至监管系统,与无人机自主上报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形成独立数据校验链路,有效防范数据篡改风险。技术协同形成多维感知矩阵:ADS-B与雷达构建近程高精度探测层,5G+卫星打造广域无缝覆盖网,AI驱动智能决策优化监管效能,SIM卡构建安全稽核独立校验链路。多维协同的技术架构通过通过“感知-传输-决策-校验”闭环,有效保障低空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智能交通管理:动态调度与风险预判
通过动态调度与风险预判技术,智能交通管理可以实现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飞行安全的全周期管控。基于实时飞行数据、气象信息和历史轨迹,运用智能优化算法动态调整空域划分与飞行路径,可以有效支持无人机的协同飞行与空域管理。同时,通过雷达、光电传感器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管控系统可实时检测飞行冲突并提前预警,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航线网络,动态规避风险区域。此外,5G专网与卫星通信的混合组网保障了跨区域调度指令的毫秒级传输,降低非法操作风险。
全流程闭环管理:从准入到追溯的数字化管控
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无人机从准入、飞行中到飞行后的全程监管与追溯。飞行前,系统通过身份鉴权、飞行计划评估和气象分析,确保飞行的安全性与合规性;飞行中,系统实时监测飞行状态,及时发现航迹不一致、黑飞、禁飞区域进入等异常情况,确保飞行安全;飞行后,系统记录飞行数据,分析评估飞行的执行情况与潜在风险,为后续飞行活动提供反馈和优化建议。所有飞行活动都可以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每次飞行的合法性与安全性。闭环管理体系为低空管控提供了全面的安全保障,提升了监管效能与决策支持能力。
安全挑战
入网鉴权与身份认证体系待完善
民用无人机身份认证体系存在多重安全隐患。国家标准虽强制要求无人机标识信息登记,但尚未实现跨平台数字身份互认,不同监管系统间存在信息孤岛,身份仿冒风险突出。建议通过“四码合一”,强化端到端可信接入;强化国密算法与硬件级安全模块应用,如基于SIM/eSIM卡的“一机一码”机制,通过全生命周期身份管理实现联网即认证的实时合法性验证;操控端可通过生物特征识别与角色权限判定双重验证飞手身份合法性;同时需推动统一数字身份认证平台建设,整合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最终形成“登记-认证-监管-溯源”全链条身份监管能力。
低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亟需强化
当前民用无人机监管系统面临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例如,ADS-B信号未加密导致飞行数据易受到篡改、劫持或重放等攻击,易引发虚假航迹误导调度;飞行指令和业务数据的传输缺乏完善的端到端保护,存在非法拦截或注入风险,可能被非法获取或泄露。对此,可以采用高强度加密算法、入侵检测系统实时防护等技术手段强化数据安全,并完善空管部门与无人机运营方的联动响应机制以构建完善的防御体系。同时,SIM卡作为传统安全锚点,其所拥有的加解密等安全能力可用于隐私数据的安全传输。
异构设备兼容性与通信标准化不足
当前,不同品牌无人机在硬件接口、通信协议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跨区域飞行时难以实现互联互通,给“低空交通一张网”的建设带来制约。同时,缺乏统一的入网鉴权标准和可信启动机制,难以确保设备合法性及飞行安全。此外,通信模块的多样化进一步加剧了网络协同难度,需使用标准化通信模块,或通过制定统一通信协议和硬件接口标准,实现低空设备“即插即用”。
总结
我国的低空民用无人机监管体系,在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逐渐向空域管理精准化、动态管控智能化与场景化监管差异化迈进。展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低空身份识别与数据安全防护,完善通信标准化,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多元拓展,以高水平安全保障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