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ES 2025看AI发展新趋势

作者:刘敬东 李娟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02.19 08:52 来源:天翼智库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于2025年1月7日至10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与CES2024不同,在CES 2025上,AI技术不再是单独的亮点,而是深度融入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中,几乎所有消费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和可穿戴设备,都植入了AI技术,提升了用户体验。本届展会展示了AI底层技术的革新加速及应用深度落地的场景,NVIDIA、AMD、Intel等企业围绕AI技术落地展开演讲并发布新品,同时吸引了1300余家中国参展商。CES 2025展现了AI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全面“DIVE IN”,溅射出诸多AI新趋势。

趋势一:新的缩放定律推动AI深度发展

随着模型规模的扩大,训练成本也随之上升。未来AI模型训练费用可能达到10亿美元,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使得开发者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开发策略。OpenAI的ChatGPT-5在训练中耗费了巨额成本却未能取得理想效果,跳票原因部分就源于现有的训练数据无法满足更大模型的需求,导致训练时间和成本显著增加,反映了数据需求与模型性能之间的矛盾。

在CES2025上,黄仁勋提出了三个缩放定律,即预训练缩放定律(Pre-Training Scaling Law):随着模型参数和训练数据的增加,模型性能提升。后训练缩放定律(Post-Training Scaling Law):在模型训练完成后,通过微调和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性能。测试时间缩放定律(Test-Time Scaling Law):AI在使用过程中灵活分配计算资源,以优化推理过程和结果。

新缩放定律进一步强调了数据量、模型规模和计算能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为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不仅帮助开发者有效应对数据瓶颈,还通过优化推理过程降低了运行成本,推动了硬件创新,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框架,引导未来在算法设计和模型架构方面的研究。

趋势二:通向AGI的新路径——从感知AI到物理 AI

感知式AI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关注机器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它使得机器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获取信息,并进行基本的理解和响应。感知式AI使机器能够与外界进行初步交互,为更复杂的智能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生成式AI是在感知式AI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强调机器生成内容的能力,包括文本、图像和音频等。这一阶段标志着AI不仅能够理解信息,还能创造新的内容。生成式AI扩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在创意领域发挥作用,推动了数字内容生产的变革。

代理型AI是指能够自主执行任务并进行决策的智能体。这一阶段使得机器具备了更高层次的智能,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进行推理和规划。代理型AI使得机器不仅能执行简单任务,还能在复杂场景中进行决策,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物理AI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旨在使AI系统不仅能够理解信息,还能在物理世界中进行操作,它结合了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与智能决策能力。物理AI代表了人工智能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使得智能系统能够灵活应对复杂情况,推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交通的发展,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在CES2025上,黄仁勋提出了从感知式AI到生成式AI,再到代理型AI,最终迈向物理AI,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轨迹。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之上,使得机器不仅能够“看”和“听”,还能够“理解”和“行动”。这种逐步演进为实现更高级别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奠定了基础,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趋势三:NVIDIA Cosmos平台推动具身智能的实现

CES 2025上NVIDIA的推出的Cosmos平台被认为是解决具身智能(Embodied AI)关键的技术之一。具身智能(Embodied AI)旨在使AI系统能够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然而当前生成式AI的局限性对实现这一目标构成了挑战。生成式AI在图像、文本和音频生成等领域展现了强大的潜力,但生成式AI系统通常依赖于大量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使得它们在面对新环境或不可预见情况时适应性不足,导致在处理复杂现实场景时表现不佳。

而Cosmos平台通过生成式世界基础模型(WFM)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该平台能够基于文本、图像、视频和机器人传感器数据生成高保真的物理仿真视频,使得开发者能够创建真实世界的虚拟环境,从而有效地训练和评估机器人系统。通过提供大量基于物理的合成数据,Cosmos平台显著降低了开发成本,并解决了具身智能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高质量数据稀缺问题。此外,Cosmos平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得开发者能够根据特定需求微调模型,进一步推动了具身智能的发展。通过与NVIDIA的Omniverse数字孪生操作系统结合,Cosmos不仅为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必要的训练环境,还促进了多家科技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应用,例如使得人形机器人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能够在复杂和动态的现实环境中执行多种任务,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趋势四:数字孪生技术向动态、实时更新演进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基础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孪生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0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7%。数字孪生逐渐成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的重要工具。未来,数字孪生将不仅限于静态模型,而是向动态、实时更新的智能系统演进,实现虚实结合,为各行各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支持和优化方案。

在CES 2025上,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概念得到了广泛关注。NVIDIA扩展了其Omniverse平台,推出了新的“Mega”蓝图,旨在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整个设施,如仓库和工厂。这一创新使企业能够创建其运营的虚拟副本,从而在实际部署之前对机器人系统进行大规模测试和优化。通过这一技术,企业可以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减少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达索系统在CES 2025上展示了其AI驱动的虚拟孪生技术,强调了实时数据与动态可视化的结合。通过“虚拟人体体验”展览,达索展示了如何利用虚拟孪生技术模拟人体器官及其相互关系,以应对健康管理挑战。这种交互式展示不仅突出了虚拟孪生在个性化治疗和疾病预测中的应用潜力,还揭示了生物学与工程学之间的深层联系。通过动态可视化,用户能够实时观察健康优化措施如何影响身体平衡和韧性,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孪生技术向更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大模型发展深度剖析

AI Agent被视为CES 2025的焦点之一,代表了新一代数字劳动力的崛起。AI Agent不仅具备信息处理能力,还能够进行推理和行动,具备自主性、任务自动化、学习与适应性等特征,能够协助或代替人类完成各种任务。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8年,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通过AI Agent自主做出。

英伟达在展会上首次系统性地展示了AI Agent的应用版图,强调其在推动行业创新和效率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在演讲中指出,AI Agents将成为一个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新市场,可能成为继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之后又一个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重大技术突破。他展示了AI Agents在制药、气象预测、软件安全、交通监控和研究助手等五大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AI Agents的商业化潜力,也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制药行业利用虚拟实验室代理加速新药研发,而气象部门通过AI代理提高天气预测精度,为防灾减灾提供关键支持。

随着AI Agent技术的发展,全球10亿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将被重塑。AI Agents将像数字员工一样融入企业日常运作,从简单的文档处理到复杂的研发项目,都能提供支持。NVIDIA预测,这一新兴市场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改变各行业的运营模式。通过Nemo平台,企业能够像招聘真实员工一样引入和培养AI Agents,使其不仅是自动化工具,更是理解企业文化和适应工作流程的智能助手。这一趋势预示着我们正迎来Agentic AI时代,推动各行各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迈进。

大模型发展深度剖析

发展AI的最终目的是让AI服务人类,在CES 2025上,AI以人为本得到了最新诠释,智能眼镜和陪伴型机器人成为重要创新焦点。

智能眼镜:人体三大重要感官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摄入器官,人8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嘴巴是语言输出器官,耳朵是语音接受器官,眼镜作为人类穿戴设备和电子设备中最靠近这三大感官的群体,是AI最好的硬件载体,可以非常直接和自然地实现声音、语言、视觉的输入和输出。智能眼镜融合了先进的光学显示技术和音频元件,并深度嵌入AI技术,显著提升了影像处理和用户交互能力。例如,CES2025上展示的雷鸟V3 AI拍摄眼镜和Inair眼镜等产品,能够实现实时环境感知、个性化信息展示以及深度学习应用。这些眼镜直接与用户的视觉和听觉系统交互,提供无缝的增强现实(AR)体验,改变用户与数字内容的互动方式。AI技术的进步推动智能眼镜逐渐走向消费级市场,可能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通用计算平台。

陪伴型机器人:陪伴型机器人在CES 2025上展示了其在情感连接和人机互动方面的创新潜力。例如,萌友智能的Ropet和TCL的AiMe概念陪伴机器人,通过语音识别和情感分析与用户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这些机器人不仅为老年人提供社交互动,还能帮助儿童学习和成长。随着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陪伴型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陪伴型机器人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能够为独居老人和需要照护的高龄人群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帮助,缓解家庭成员的照护压力。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