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智慧家庭开放创新探索:打造“链上共创”机制

责任编辑:王鹤迦 2025.02.18 09:3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两年,“揭榜挂帅”频繁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几乎每个省、市乃至县都发布“榜单”,面向全国寻找“揭榜人”。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揭榜挂帅”制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024年4月,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作为智慧家庭产业链“链长”,发起“链上共创”计划,并发布了智慧家庭十大关键技术需求,内容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等七个领域,仅1个月左右,就收到了近百名来自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的技术专家反馈。“链上共创”通过企业“出题”,以应用为牵引,行业“答题”,共同研发推动技术突破。这是一种适应于企业合作的“揭榜挂帅”新形态,也是一种科创管理理念革新和协同机制创新的新方式,旨在通过竞争择优、联合攻关,集中力量攻克技术瓶颈。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提出的“链上共创”模式有何创新之处,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产学研”协同是否存在最优解?

“链上共创”机制的主要特征

基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背景,“链上共创”需要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伙伴,打通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到价值创造的路径。为此,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基于“技术共研、产品共创、业务共推”的核心思路,向全社会发布智慧家庭技术需求,且兼顾技术挑战和产业价值。

一是将产品研发难题转化为行业看得懂的技术需求。“链上共创”的出题人来自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的不同部门,从技术、产品、业务三个维度“提炼出一个好问题”,将技术难题转化为业界能够理解并有兴趣研究的问题。以“Wi-Fi芯片通感一体化”为例,技术上要优化多模态融合和多频段协同策略,产品上要集成人体存在、微动感知、定位、追踪、体征识别等通感能力,业务上要满足用户需求。这要求技术专家能够清晰地描述技术诉求、需求价值点、现有技术的边界和期望达到的目标。

二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流通商品。“链上共创”的答题人编队攻关之后,将开展多轮攻关研讨,详细剖析技术需求的各个方面,如:该技术攻关点的约束条件是什么,希望解决业务的哪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各方会形成一份涵盖联合攻关点、科技成果转化方向、合作模式的任务书。例如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弥合“产学研”之间的信息鸿沟,实现联合攻关项目贯通“技术—产品—市场”三个阶段,从需求中来,到业务中去。同时,企业通过“链上共创”延长合作链,产品研究更具前瞻性,能够获得产品创新灵感与功能迭代思路。

三是将合作商机的被动等候状态,转化为项目合作人踊跃入局的主动态势。解题是一个共同打磨、共同完善、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国移动的“链上共创”突破了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单向的“一方是出题人、另一方是答题人”的模式,将其变为“共同答题”的协同模式。这一转变,大大提升了合作效率、成本效率。如针对“视联网之向量数据库”技术需求,业界希望通过解决“多模态数据间的相关性检索手段单一导致的视频数据价值转化低”等问题,打造文搜图、图搜图、文搜视频类等新型AI增值业务,项目联合攻关团队多次沟通后,打通了解决问题的路径,拓宽了原有的研究思路,在构建多模态信息联动的业务形态中开启了新的合作项目。因此,“链上共创”机制是一种双赢模式,中国移动解决了业务上遇到的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相关技术的应用与市场需求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经过一系列实践,“链上共创”机制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变难题为需求、变成果为商品、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基础研究与应用互通,打通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到价值创造的路径。

“链上共创”机制推动开放式创新的实施路径

要推进开放式创新,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要摆脱对创新过程的完全控制,给予外部专家自由度和尊重;又要有效引导外部专家的思考方向,保证最终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因此,“链上共创”机制的形成是适应企业开放式创新需要的,通过“搭平台、创模式、聚人才”,面向全产业链“集智”,助力智慧家庭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服务开放,满足开放式创新的信息共享。通过与专家和创新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助力创新成果成功进入市场。中国移动面向“链上共创”联合攻关小组,提供创新研讨、资源协同、成果推广、标杆打造等多项权益,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服务,打造产业链最佳实践。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各方通过探讨学术热点和精选论文,共享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通过创新研讨会分享学术成果与专家意见;通过发布技术难题,汇聚顶尖智慧,促进技术合作;通过举办具身智能大赛等行业科技竞赛,掌握“产学研”合作的最新成果。

二是能力开放,降低“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在产品开发初期,关键参与方主动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将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容易取得成功。中国移动的“链上共创”不是简单地整合供需资源,而是整合“产学研”之间的理念和视野,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以“具身智能”共创课题为例,高校带来了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智能决策理论,相关研究机构在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等方面更具专业性,科技企业则依据用户需求和市场经验明确产品的功能定位和外观设计。在共创过程中,中国移动通过“生态赋能”计划为合作伙伴提供连接、算法、渠道等多项能力支持;通过数百亿元“链长基金”提供AI、算网等领域的资金扶持。

三是市场开放,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会遇到很多困难,若不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则将被埋没。“链上共创”最初便以明确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向为牵引,并且能够提供用户、生态、服务等方面的市场资源。以“视联网”相关课题为例,中国移动通过联合攻关视觉算法、智能感知编码技术,实现了瑞芯微等企业的多款芯片能力集成,并依托2.7亿家庭用户基础、超10万人的智慧家庭工程师队伍等资源,使合作打造的慧眼机顶盒、智能门锁等创新产品成功实现规模化推广。

“链上共创”机制推进开放式创新,助力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中国移动自2024年4月发布需求起,围绕Wi-Fi通感一体等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创新,联合中兴通讯、海思、飞腾、浙江大学等十余家合作伙伴形成150余人的攻关队伍,打造了Wi-Fi通感一体路由器、国产化高性能网络服务器、智慧家庭安全靶场等多项创新成果,形成了280个“产学研用”合作伙伴的“子链”合作体系。

“链上共创”机制推动开放式创新的启示与展望

“链上共创”是中国移动智慧家庭着眼开放、合作、创新的写照,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原创性创新、整合资源、汇聚众智的一个新起点。

在产业政策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揭榜挂帅”作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在机制落实方面,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启动了“揭榜挂帅”。“揭榜挂帅”通常由政府主导,聚焦当地的核心产业,广泛收集企业的具体需求,并由专家团队对这些需求进行筛选和评估。在模式创新方面,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揭榜挂帅”模式类似于一种孵化体系,每个技术挑战都对应着具体的应用背景,主要采取较为长期的“目标项目合作”方式。而“链上共创”则侧重于“产学研”的联合创新,以企业的成长为核心,将“企业四处寻求专家解答疑惑”的随机模式,转变为“专家携带解决方案甚至成果主动对接企业”的新模式。

通过“链上共创”机制的实践以及行业调研,“产学研”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需求的提炼与定义方面,技术专家需要对技术在产业的应用有深刻理解,能够清晰地描述技术诉求、需求价值点、现有技术的边界和期望达到的目标。二是在资源的投入和分配方面,因解决技术难题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投入,部分企业因资源投入受限,可能会中途退出,从而影响项目进度。三是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链上共创”可能涉及知识产权和成果共享的问题。各方需要进一步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策略,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开展市场试点推广,最大程度保护参与各方的利益。

为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笔者建议采取以下三方面对策。一是高校、研究机构应积极与企业携手,主动协助企业识别技术难题及关键科学议题;二是“产学研”各方应在科研、文化和管理模式等层面强化融合,并在持续的互动和交流中营造积极的合作环境;三是提供改革配套的制度支持,如“产学研”如何公正评价参与合作的人员,以及在联合研发中如何明确各自贡献。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