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下,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竞逐的战略新高地。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亟需破解空域管理、技术迭代、安全监管与场景落地等多重命题。
作为深耕通信领域的行业观察者,“老鹰漫谈”坛主谢鹰在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专访时指出,2025年将是低空经济从政策试验转向场景应用的关键窗口期,可以说2025年是低空经济相应场景应用的元年。
灵魂三问:怎么管?怎么建?怎么用?
2023年12月,国家空管委发布了《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将空域划分为A、B、C、D、E、G、W七类,其中A-E五类仍为管制空域、需空管部门进入许可,但开放了G、W类(大致对应300米以下非A-E类)空域作为低空活动区,豁免飞行申请,进入前报备即可。该分类方法标志着我国在低空管理上进一步放权,低空管理从“一刀切”向精细化治理转型。
谢鹰表示,G、W类划分为非管制空域,使得空域开发与协调相较于之前更为自由,简化了部分流程,但仍需地方政府出台更为细化的指导细则,这也是2025年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就整体发展来看,他认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诸多难点。
首先是空域管理。正如上文提及的空域管理细则还有待细化,可以预见,随着低空经济逐渐探索深入,未来地方政府有望开放更多空域,推动自由飞行及报备飞行的发展。
此外,空管体系也面临挑战,低空经济的监管模式显然不能直接照搬民航严格的空管模式,未来的低空空管究竟由谁来管、采用何种管理机制,以及如何实现更自由的飞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技术瓶颈。一方面,当前电池能量密度较低,限制了低空飞行器的续航能力。另一方面,低空网络尚未构建完全。“2025年有可能会先进行试点验证,再逐步进行试点区域推广。”谢鹰讲道。
再者是飞行安全与监管问题。飞行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若安全无法保障,将会严重阻碍其发展。但目前通过适航的飞行器相对较少,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与此同时,民航局作为主要的专业指导监管部门,在管理低空飞行器和做好监管工作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适航与监管之间的尺度也需重点把握。谢鹰预计,2025年民航局会出台更详细的指导意见。
最后是应用场景不足的问题。当前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较为小众,如空中观光、应急救援、载物等多为特殊场景,面向大众的日常应用,如打车、外卖等仅在少部分地区试行,尚未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打磨和拓展。
与此相对应地,应用场景的不足也导致商业模式不够清晰,例如电信运营商建设5G-A低空网络的投资回报问题,与地面移动网络海量用户可直接带来回报收益的模式不同,低空经济的商业模式仍需探索。
针对以上的挑战,谢鹰更寄希望于2025年产业链携手创新商业模式来破局。他认为,无论是政府先导扶持,还是纯粹地通过商业成功,相信2025年在产业链企业的协助下,有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场景应用元年:低空物流将率先落地
谈及低空经济的应用发展,谢鹰分享道,根据民航局先载物后载人的发展方向,低空物流有望率先应用。
这里提到的低空物流既包括城市上空,也包括农村上空。在城市上空,低空飞行器能够有效解决直线运输问题,例如医疗行业的生物标本运输,低空运输相比地面运输需要考虑路况以及早晚高峰等影响因素,可大大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在农村地区,低空物流也能发挥作用,降低对人力和道路的依赖,尤其是在山区,可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
推广到载人应用,谢鹰认为基于无人机的景区内观光旅游是一个比较可行且容易实现的场景。以往的直升机观光成本过高,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价格一般在200万左右,成本相对较低,将有助于推动该场景普及和用户消费。
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低空经济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对于电力、石油管道的巡检工作,借助低空飞行器,可进行长距离的巡检勘察并实时回传画面,大幅提升巡检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
就当前行业应用实践来看,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也大展拳脚,参与植保喷洒、农田监测、作物育种、气象观测等多个场景,助力农业植保现代化建设。在应急救援场景中,无人机更是优势明显,在断路、断水、断电等严峻情况下,可快速开展救援工作。
与应急救援相辅相成,电信运营商在应急通信领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在应急救援中借助无人机搭载基站,借助卫星链路实现应急短信的快速发送,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搭建起关键的“信息桥梁”。运营商还深挖自身核心能力,不断完善从通信保障预案制定、物资储备到人员调度等一系列应急服务体系,为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可靠的通信支撑。
总体来看,谢鹰认为,2025年是低空经济场景应用的元年,虽然当前应用和场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但在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低空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更加清晰,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