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5年2月10-11日,由法国和印度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AI Action Summit)(以下简称“峰会”)在巴黎举办。峰会围绕三大核心目标(为用户提供独立、安全、可靠的AI服务;推动更加环保的AI技术;确保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与包容性)展开讨论,旨在加强国际社会的行动力,进一步深化AI全球治理合作。与2023年英国AI安全峰会和2024年韩国AI首尔峰会聚焦AI安全问题相比,本次峰会聚焦“行动”和“全球治理”,呈现AI全球治理格局演变新动向。
峰会提出以“3S”框架推动AI全球治理
本次峰会创新性提出以3S框架——科学(Science)、解决方案(Solutions)和标准(Standards),推动AI全球治理,促成了多个成果文件和行动倡议的形成。
在科学方面,峰会积极推动在AI安全方面形成科学共识,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安全报告》(终版)。该报告自2023年英国AI安全峰会启动,并于2024年AI首尔峰会发布中期版本,此次最终版聚焦通用AI系统能力、潜在风险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解决方案方面,峰会聚焦如何依托科学、文化、医疗健康和工业等实际场景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应用方案,增强全球行动力。2月10日,欧盟60余家企业签署“欧盟AI冠军倡议”(EU AI Champions Initiative),旨在将AI应用深度融入欧洲工业基础,加速技术落地。同日,法国政府与Google等企业宣布成立Current AI公益基金会,推动AI技术在气候、健康、语言和科学等公益领域的应用。2月11日,法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电信联盟牵头成立环保可持续AI联盟,包括百度、联想在内的91家合作伙伴参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投资人工智能”(InvestAI)倡议,拟筹集2000亿欧元,用于AI超级工厂等建设。
在标准方面,峰会致力于推动建立统一标准,协调各方行动,为衡量和管理AI的环境影响提供重要依据。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了《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声明强调要加强AI生态系统多样性,明确将促进AI的可及性、加强国际协调治理等作为主要优先事项,并推出大型公共利益AI平台和孵化器,建立观察站网络等多项行动举措。
AI发展与全球治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1.各国对AI创新与发展的需求愈加迫切
一是推动AI资源开放、降低技术获取门槛成为峰会关注热点。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大语言模型,凭借开源、低能耗和透明等特点,被誉为全球普惠AI的新典范。DeepSeek的爆火激发了各界对开源模式的讨论,有望加速AI普惠化进程。法国科技初创企业Mistral AI首席执行官阿瑟·门施(Arthur Mensch)认为,DeepSeek的成功为法国和欧洲企业提供了通向成功的跳板,强调“开源必将胜利”。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DeepSeek-R1发布后,罕见表态“闭源模式或许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2月13日,OpenAI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推出GPT-5,并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同时设置必要的滥用防控措施)。
二是AI基础设施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峰会前夕,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未来几年将投资1090亿欧元,用于建设AI园区等,打造法国版“星际之门”,以提升本国AI竞争力。峰会召开前,英国、美国、韩国等已纷纷推出AI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英国发布“AI机遇行动计划”,将对AI基础设施进行为期10年的投资;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由OpenAI、软银集团和甲骨文等成立合资企业推进“星际之门”项目,计划在未来四年投资500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等新一代AI基础设施;韩国宣布《国家AI计算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强调基础设施将成为支持AI时代创新与增长的核心国家资产。
三是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AI发展核心方向。AI在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上有巨大潜力。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在峰会开幕式发言中提出,应构建“以人为本的AI”,维护人的尊严、增强人的能力,并促进社会公平。但同时,AI仍需破解高能耗等可持续发展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强调,当前AI高能耗模式已对地球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呼吁全球联合行动,通过研发低能耗算法、优化智能电网和改进AI基础设施,实现AI在可持续能源基础上的运行,为全球绿色未来提供助力。
2.峰会有意弱化安全议题,但安全治理仍任重道远
从峰会议题设置来看,2023年英国AI安全峰会关注前沿AI技术滥用或失控的安全问题,2024年AI首尔峰会延续讨论AI安全保障议题,本次峰会定位为“行动峰会”,对AI安全议题有所弱化。但从峰会讨论及AI发展实际来看,AI安全治理仍任重道远。
一是AI安全风险依然突出。当前,AI技术发展迅猛,由此引发的科技伦理、数据隐私、“深度伪造”等AI安全问题愈发突出,包括AI诈骗、针对某些群体或意见的模型偏见、可靠性问题和隐私侵犯等,仍未得到妥善应对。同时,AI发展可能带来的就业冲击等社会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参会学者指出,由AI引发的失业危机、工作形式变化、培训投入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是多方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来降低现实风险。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全球AI风险倡议执行主任邓肯·卡斯-贝格斯(Duncan Cass-Beggs)在峰会发言中强调,前沿AI出现的失控等极端风险,更加依赖在掌握前沿技术的国家之间进行协调;深度伪造、虚假信息等一般性的AI风险,则更加依赖国内治理。DeepMind首席执行官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表示,AI的最大风险在于如何确保技术不被恶意使用,这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的规范和控制机制,以确保AI健康发展。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呼吁各国共同制定AI治理标准应对风险,确保AI可靠应用。
三是中国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理念为AI安全治理提供新路径。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AI技术应用和安全治理,初步形成了涵盖政府部门和机构、企业等多主体协同的治理生态,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对应国际上“AI安全研究所(AISI)”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并在峰会期间主办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应用”边会,探讨如何开展AI治理国际合作。会上多位学者呼吁通过持续的国际合作和对话,推动安全治理,确保AI技术的发展符合人类利益和价值观。
3.AI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面临诸多壁垒
一是美、欧等经济体释放“放松监管”信号。2月10日峰会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高级官员表示,欧盟将放松对AI技术开发的监管,以助其“与世界其他地区重新同步”。这表明面临全球AI快速发展格局,欧盟愈发感受到竞争压力,希望通过减少“繁文缛节”和“行政负担”在竞争中胜出。1月2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废除了此前对美国AI监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安全、可靠和可信地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令》,认为该命令阻碍了AI创新,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对AI技术的监管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二是全球AI监管规则的碎片化现象加剧。伴随AI技术快速发展,各国竞相出台监管政策,仅2024年以来就发布了多个相关法规和指南,如欧盟《AI法案》正式生效,英国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框架》,美国拜登政府发布《国家安全人工智能备忘录》,韩国通过《人工智能基本法》,巴西参议院通过《人工智能法》,等等。各国监管政策在为本国AI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加大了各国在政策一致性、协调性以及可操作性上的挑战。正如本次峰会特使安妮·布夫罗(Anne Bouverot)所指出的,全球AI监管模式的碎片化已成为治理体系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三是AI全球治理的国际协调难度加大。峰会上,美、英未签署声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要经济体在AI治理方式和路径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AI全球治理仍受到地缘政治的干扰,阻碍国际合作进程。尽管美国并未对拒签声明做出解释,但副总统万斯在峰会演讲时声称要在AI领域推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由美国主导芯片、软件和规则,同时批评欧盟“过度”监管。英国则以声明“未能清晰务实地阐述全球治理框架,也未充分解决AI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为由,拒绝签署。对此,英国《卫报》称,这将削弱全球协作监管AI技术的希望。
启示与建议
随着AI前沿技术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AI进入加速发展期,正在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但同时,这一过程伴随着多重潜在风险,体现在技术层面、伦理安全、国家治理以及社会应用等多个方面,亟须各国协同应对。
我国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AI治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AI全球治理。在国内方面,先后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体系1.0》(征求意见稿),并成立工信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国际层面,先后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签署《布莱奇利宣言》,并同各方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加强AI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获得140多个国家支持。
展望未来,AI全球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确保AI安全、可持续发展,须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发挥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总体框架的协调作用,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AI治理生态。对于我国而言,应加快推进“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以能力建设深化AI全球治理合作,创新全球治理实践路径。如,加快优势AI技术“出海”步伐,从“工具型产品”向“系统性基建”升级,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开源技术和应用方案,推动AI技术惠及更多国家和人群,为缩小国家间的“智能鸿沟”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