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5年3月5-11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人工智能(AI)成为热议关键词,治理问题更是受到多方关注。近几年,我国AI发展呈现全面开花、爆发式增长态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与此同时,“AI换脸拟声”等滥用、误用、恶意使用行为频繁发生,带来全新的安全发展和监管挑战。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加快AI专项立法进程、加强安全治理、平衡伦理与发展、推进全球共治等维度,为完善AI治理建言献策,指引AI“向善”发展新路径。
两会“例行”报告及新闻发布会:坚持AI“发展和安全并重”的治理思路
2025年全国两会“例行”报告聚焦“全国算力一体化”、“AI安全与治理国际合作”、“AI立法研究及司法能力提升”等方面,进一步阐述我国在AI高速发展背景下“发展和安全并重”的治理思路。
一是稳步推进全国算力资源的一体化发展。《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AI+”行动,强调“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5日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相关负责人及成员强调,要加快推进数据开发利用、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
二是持续开展AI安全与治理国际合作。《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规范和引导AI发展,需要全球各方共同努力;倡导世界各国能够以平等、公平、开放的原则利用AI;积极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协调解决全球AI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与治理问题。
三是加强AI立法研究并提升司法能力。我国AI治理正逐步从“补丁式规范”向“体系化建构”转型。《202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将围绕AI、数字经济、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要依法妥善审理涉AI纠纷案件,既要支持AI技术的合法应用,又要惩治利用AI实施的侵权行为。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报道,未来我国将立法规划讨论数据安全、算法治理等配套法规,为AI发展划定数据分类分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反垄断与市场公平竞争、伦理规范与价值导向、数据跨境流动与主权安全、司法与监管能力强化等六个维度的法律边界。
两会代表委员提案建议:指引AI“向善”发展的治理路径
(一)AI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完善行业标准规范成为发展关键环节
2025年,场景培育将成为“AI+”行动的重要方面,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国家将加快AI在低空经济、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多场景应用。基于AI与垂直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多位代表委员提案建议推进AI标准规范建设。一是强化垂直行业标准指引。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提出,加快形成工业领域统一的AI数据格式规范和具体行业标准,促使企业间对数据资产的交易基础达成共识。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出,要健全AI终端标准体系,编制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智能化分级等系列标准,研究制定AI终端产品认定方法,强化国际国内标准有效衔接。二是推进全球标准协作共治。单一国家的监管标准难以全面应对AI带来的跨境风险,不同国家之间的规则差异可能导致监管漏洞。针对AI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建议,加快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不同国家之间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监管机制,共同建立AI治理框架,形成全球有效监管体系。
(二)AI安全的重要性持续凸显,制度保障与技术防护塑造安全发展的双保险
近年来,通过AI技术深度伪造视频、名人言论、虚假金融信息等行为频发,严重干扰公众判断,扰乱社会秩序。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高度关注如何有效治理AI伪造现象等AI滥用问题,提议明确深度伪造和隐私保护专项法规,加强监管和技术防控。一是强化对深度伪造等技术滥用的监管。针对AI滥用可能引发的公益损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指出,检察机关正在探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将开展更精准有效的监督。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建议,加快制定针对AI生成虚假信息的专项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全生命周期”责任;加强技术监管与防范,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如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等。二是明确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标准。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钟铮认为,生成式AI技术在法律法规体系上仍有不完善之处,隐私保护方面也存在空白,建议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和隐私保护标准,并投入更多资源开发高效的AI审核工具。三是加强技术防控,统筹解决大模型应用安全。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建议“以模制模”,将安全要素深度嵌入AI应用全流程。对于大模型生成“幻觉数据”充斥互联网带来的危害,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从技术研发和管理机制上构建可信的信息环境,如构建安全可信数据标签体系,提升内容可靠性;研发AIGC幻觉治理技术和平台,定期清理幻觉数据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云网运营支撑中心“宗强班”班长宗强建议,强化科学设计和统筹布局,创新AI网络安全技术。
(三)AI重塑就业格局,优化AI人才培养与就业保障机制确保技术应用与社会公平协同发展
AI发展和应用将对传统就业结构及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面临巨大人才短缺问题。对此,代表委员建言多项教育就业新举措。一是推进校企融合人才培育。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DeepSeek和机器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2025年,教育部将推出国家战略行动,进一步借科技转型产业变革的规律来加大人才培养,加快在AI、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布局。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校企融合是培养AI人才的关键,建议打通企业和高校两个“蓄才池”。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提出,AI是门“通才”学科,要培养懂技术、懂人性的人才。二是完善AI失业保障。科大讯飞刘庆峰建议,试点“AI失业保障专项保险”,“打造AI就业友好型社会”,呼吁构建“就业监测-预警-响应”全链条监测机制,建立“AI就业动态监测平台”,确保技术应用与社会公平协同发展。三是拓展AI新岗位。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建议,大力推动AI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社会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四)大模型落地成本问题突出,一体化算力布局与补贴激励措施助力实现智算普惠
当前,大模型落地应用中普遍存在算力成本高、技术复杂、资源利用率低等核心痛点,如何实现智算普惠受到多位代表委员关注。一是打破中小企业智算壁垒。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提出,当前智算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40%的算力资源在机房睡大觉”,呼吁实施“链主企业+云平台”共享模式:头部企业开放智算配额,联合云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算力服务,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北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敏建议,在湖北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为完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实施算力补贴激励措施。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建议,在AI应用端推广场景应用补贴、算力券补贴等激励措施,降低传统行业使用AI技术的门槛。
启示与建议
当前,AI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确保AI安全、可靠、可控、朝着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是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涉及技术、法律、科技伦理、社会道德等多个层面。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于AI治理的建言献策,为AI向善发展描绘了新路径。作为AI创新和应用的重要主体,相关企业应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协同政府、科研机构等,共同推动AI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
一是积极参与AI标准研制,协同推进AI在重点垂直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如,成立相关产业联盟,通过定期发布技术白皮书和建立标准迭代数据库等,共享技术动态,提升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二是强化AI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建立AI系统安全测试和动态监测机制,划定技术应用红线。探索AI全生命周期技术防护措施,持续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如,采用数据清洗和过滤技术,降低数据污染风险;提高模型的鲁棒性,降低算法歧视风险;强化输入和输出的内容安全检测,加固内容安全围栏能力。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层次AI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拓展与高校等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完善产教融合体系,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对接。完善企业内部就业保障机制,为劳动者提供转岗和再培训支持,减轻技术转型带来的冲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