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科技发展历史看,今天只是AI的第一天。想要总结deepseek的创新路径为时甚早,试图复制deepseek的成功为时更早。
AI依然是一切皆有可能,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重点应关注如何培育健壮的创新生态,让更低成本、更高效能“DS”们早日孕育、早日出生、早日长大。
思考一:DS与全球大趋势
DS的成功不是偶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DS是全球以AI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大趋势催生的哪吒。没有DS,也会有ES、FS,甚至是XS。
从AI生态力量看,DS类的创新最可能出现在美国、中国、欧洲或是日韩。
DS第一个出现在中国,用实力证明了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原创性创新,为全球数字化转型大趋势作出独特的贡献。
思考二:DS与中美科技战
中国AI领军企业使用英伟达和Transformer架构,已经跨越卢比孔河crossing the Rubican,成为全球AI产业的灯塔之一。
DS打破了只有大厂和大投入才能在AI领域获得成功的迷思。
DS打破了美国全方位打压必将会导致中国AI产业绝对落后的判断。
DS将会激励更多的中国资本、人才和企业进军AI产业,将会吸引更多的全球资本、人才和企业进军中国市场。
思考三:DS与中国式现代化
DS采用的APP+API的运营策略,和模型架构、训练方法与应用生态的开源策略,将在三个方面实现由1到N的飞跃,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1. 普遍智能:提升百行千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中国各大电信运营商、云厂商、大模型和新能源汽车等都宣布已经或是即将接入DS,成为数字化转型最泛在的智能生产力。
2. 普通技术:提升个人消费者和开发者使用AI的程度,是全球各大应用商店和各大主要市场的超级应用和超级工具,创造了7天增长1亿用户的纪录,成为了新时代的微软Windows。
3. 普适服务:提升政府提供包容性管理服务的力度,中国各级政府将会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和率先示范应用DS,提供更加智慧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思考四:DS与中国AI产业政策
不断的自我革新,才能继续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AI产业发展不要做的事情有哪些?
1. 不要迷信标准,市场才是王道。DS创造了最大的市场,DS的标准就是真正的标准。生态圈厂商和个人开发者主动投入资源依据DS的标准做研发,企业和个人用户主动投入时间学习和掌握DS产品。这个比任何国际标准或是国家标准都有效。
2. 不要迷信大厂,中小型企业才是主力。无论是DS,还是openAI,都不是大厂,员工规模甚至都不到1000人。事实上,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万人大厂,绝大多数(除了微软)也不是更早的互联网大厂。科技产业的颠覆性创新已经多次证明,DS再次证明,把AI产业的宝押在大厂上,是一件多么不靠谱和浪费钱的事情。
3. 不要迷信纯学术和科研机构,应用工程才是核心。以十亿Billion为单位的模型,以10的18次方次浮点运算EFLOPS为单位的计算,以千卡起步、万卡为规模的平台,以多模态和多场景为环境的研发,高校、院士和院所已经无法担负AI领头军和主力军的重任,拥有量化金融等真实应用工程场景的DS等企业和团队才是魔丸的核心所在。
4. 不要迷信个人和团体勤奋,效率才是关键。DS带来成本接近100倍的下降,能力超过100倍的提升。AI超过1万倍的边际效应,让人类的任何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过去40多年,我们引以为荣的勤奋,无论是996或是7*24在线的员工,还是大年初一就出发招商的政府,全面、彻底拥抱以DS为代表的AI,就将真正获得摆脱内卷的能力。
5. 不要迷信DS,一切才是可能。包括大力出奇迹scalling law在内的AI产业,每天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进展。DS的成功是昙花一现还是哪吒问世依然需要时间来验证。过早总结和固化DS的发展模式,并按照这个模式制定监管规则、产业政策,或是投入公共资金遴选、资助特定项目或是公司都将是短视和狭视的行为。
目前中国真正具备全球科技影响力的城市是深圳和杭州,分别孕育了华为、腾讯,阿里和DS,是极少数拥有数个超级科技影响力城市的国家。
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坚定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和更加稳定的长期主义精神。只要自己不乱来,一切未来之境皆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