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把握数智化革命机遇 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

作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杨杰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01.08 09:08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4年第4期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发展,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数智化革命带来的时代发展大势,勇担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使命任务,努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关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跃升的时代使命,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目标,同时明确指出2035年要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目标。世界发展史表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水平是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集中表现,一国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决定其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和核心动力,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没有现代化工业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全面建设制造强国,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成效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并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型工业化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工业生产的数据贯通、柔性制造和智慧管理,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新型工业化将带动各产业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和经济质量的持续改善。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image.png

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消费侧向生产侧加速渗透,涌现出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园区等全新生产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图为中国移动联合海尔智家基于5G-A无源物联等技术打造的全球首个5G-A应用示范“灯塔工厂”。中国移动供图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快速进步,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面对近年来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生产制造环节的“两头挤压”,以及美西方不断升级的遏制封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遭遇严峻挑战。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

二、准确把握数智化革命的关键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迈向以数智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数智化与工业化紧密交织,新型工业化将呈现“三个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是能量和信息深度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内在特质。能量和信息是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主线,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人类社会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都是能量、信息以及两者融合创新共同推动的结果。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获取利用的能量只可基本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此时能量来源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而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推广了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加速了文明发展。工业文明时代,机械能、电能相继成为驱动文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而以电报、电话为代表的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信息交互,推动了现代工商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信息开始发挥主导作用。随着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新生产工具,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度融入以工业制造技术为代表的能量转化和运用的全过程,引发“瓦特×比特”的融合聚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手段。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强大技术支撑,从策源创新、迭代创新到融合创新,历次工业革命中科技与产业互动日益紧密,不断形成新的创新范式、开辟全新发展空间。工业革命初期的策源创新阶段,詹姆斯·瓦特、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创造了蒸汽机、交流电等许多“从0到1”的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突破,极大地推动了交通、电气、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迭代创新阶段,科技与产业的互动更加频繁,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在不断升级的产业需求带动下,实现快速发展、持续改进、加速成熟,构成“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21世纪初到现在的融合创新阶段,世界进入“大科学+大工程”时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跨学科交叉不断深化,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在这一过程中,工业领域的创新范式也正发生显著变化,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应用培育等创新环节有机贯通,将加速产业要素的融合配置、产业人才的集聚培育、产业基础的再造升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牵引产业结构不断从中低端向高端化迈进。

三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信息服务业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特征,从“互联网+”、“5G+”到“AI+”,十多年来信息服务体系和经济社会运行体系加速融合,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了坚实根基。十多年前“互联网+”兴起,电子商务、本地生活等一批信息服务创新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用户需求向供给侧快速传导,促进工业流程的优化调整。2019年“5G+”开启,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消费侧向生产侧加速渗透,涌现出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园区等全新生产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下“AI+”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引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由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成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并深度融入工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催生超大规模定制化、数字孪生、人机融合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将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带来不竭动力和蓬勃活力。

近年来,在“三个深度融合”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数智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创新加速向纵深拓展,产业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8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404.2万,占全球5G基站总数的60%,人工智能多项指标排名世界前列;重点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0%,数字经济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25%。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将进一步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开启新型工业化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篇章。

三、勇担以数智化革命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发展定位,以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三个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数智技术赋能应用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努力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第一,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创新“AI+工业”策源体系。中国移动全面实施“AI+”行动计划,以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为目标,探索一条技术领先、融入行业、开放共享的“体系化人工智能”发展道路,结合工业实际需要,围绕基础设施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创新“三个方向”,构建涵盖“智算资源、通专模型、平台工具、产品应用”的端到端AI服务体系,致力于“让AI不仅能做事,还能做更复杂、更具创造性的事”。一是筑牢高性能AI发展底座。持续优化“4+N+31+X” 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哈尔滨、呼和浩特两个自主可控万卡集群及浙江、上海、江苏等12个千卡资源池,智能算力规模已达到19.6EFLOPS,为人工智能发展夯实智算基础。二是锻造高水平AI大模型。构建“1+N”通专协同的大模型矩阵,布局训练万亿参数、全栈自主可控的九天多模态大模型基座,联合央国企、行业龙头打造N个工业行业大模型,提供工业视觉分析、工业知识问答等服务;强化训推一体化的模型即服务,完善从数据管理、模型训练、应用开发部署的全套工具,满足一站式智能化应用开发需求。三是推出高质量AI原生应用。面向工业设备运行、质量检测、安全监测、能耗管理等核心环节,打造工业理解计算、代码生成等一批自动驾驶级AI原生应用和解决方案,助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智能决策。如中国移动携手中国石油开创性打造了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昆仑大模型,涵盖数字员工类、行业大家类、专业应用类等18类应用场景,并提供算力租赁、多模态大模型、AI中台及相关技术支持等端到端服务,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新能源等生产经营全流程,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数智+制造”应用标杆。中国移动全面升级“海川生态计划”,与合作伙伴携手,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四个环节,共建制造业数智转型行业标杆,助推产业实现“点”(智能工厂)、“线”(产业链)、“面”(工业园区及集群)融通发展,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一是全环节赋能。聚焦制造业企业转型难点,打造了“一个规模化平台、一套积木式应用、一套规范化服务、一套流程化支撑”的“四个一”综合性数智转型方案,加速信息技术深入制造业生产现场,助力企业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效能。二是全行业覆盖。推动数智应用在产业全面落地开花,从装备、钢铁、矿山、纺织等行业大类领域的点状应用,走向细分集群规模复制。目前,中国移动5G全场景信息化解决方案,已基本覆盖全部工业门类,智慧工厂落地项目超6000个。三是全球化服务。充分整合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服务资源,深耕中资出海和外资进中国两类市场,因地制宜建好海外桥头堡,助力打造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如中国移动与家电行业龙头企业海尔集团联合,建设全球首个5G-A应用示范的灯塔工厂。基于5G-A无源物联等技术,进行物料的数字孪生及自动盘点,实现产线配送效率提升50%、物料用车节省50%、人工成本节省15%。依托在海外强大的本地化支持能力,助力美的集团在巴西、埃及等地建设多家智慧工厂,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全价值链运营透明可视化,系统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推动“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image.png

中国移动全面实施“AI+”行动计划,以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为目标,探索一条技术领先、融入行业、开放共享的 “体系化人工智能”发展道路。图为中国移动基于5G专网和AI+视觉大模型,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浙江野马电池公司打造自动化无人生产线。中国移动供图

第三,落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提供“技术+企业”普惠服务。中国移动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共性需求,全面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普惠服务能力,破解企业“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难题,着力消弭数据鸿沟、算力鸿沟、智能鸿沟“三个鸿沟”,更大范围激发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一是建设“普惠便利”平台。协同打造全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通过“一张网”汇集政策、市场、技术、产品等各类资源,为管理部门、中小企业、服务商提供对企服务、应用市场、数转提升等十余项应用,助力中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帮助政府全面掌握产业状况与数转进度。二是打造“小快轻准”产品。聚焦中小企业转型中落地难、成本高等痛点,推出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轻工厂系列产品,覆盖《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标准2024版》中4个采集项、8类应用场景,并提供订阅式购买模式,持续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三是提供“以诊促改”服务。按照《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为企业提供多维度全流程诊断服务,帮助超万家企业更好定位问题、找准方向,对症下药优化数智化转型方案,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中国移动支撑建设全国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已完成32个省级和171个地(市)级的平台联通,汇聚全国15万条政策、2.4亿条招投标信息。同时,打造了宁波A²+(即5G-A×AI)新型工业化实践基地等特色服务,发布工业专家数智人、5G-A无源物联先行版、九天一体机等产品应用,并与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形成高质量标准化解决方案,在当地超百家中小企业推广复制,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树立全国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

面向未来,新型工业化正步入走深走实关键阶段。中国移动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为引领,勇担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主力军的重任,全力以赴推进能量和信息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握数智化革命机遇、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