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 | AI大模型多维跃升,引领智能化浪潮

作者:中国联通研究院 陈佳琦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4.12.25 17:45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大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进程,深刻重塑各领域的发展格局。2024年,大模型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众多新技术、新业态交相辉映。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行业发展清障铺路。大模型技术加速迭代,全方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资本领域频频加注,重塑竞争格局。在市场生态要素层面,模型品类丰富多样,应用多点开花,产业阵营更迭,千行百业加速智能化转型,掀起变革浪潮。然而,高光背后亦有暗影,算力受限、数据匮乏等症结如影随形,制约着行业迈向更优、更稳发展的步伐。值此关键节点,本文重新梳理大模型发展脉络,剖析典型场景应用,深挖其潜藏困境,洞察其未来走向。

大模型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2024年,大模型领域展现多元发展趋势和格局。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AI大模型予以多方位的强劲支持,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有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技术层面,底层架构、多模态融合、端云协同及开源等技术持续优化进步,取得显著进展,为大模型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资本层面,市场正经历多元化转变,一级、二级市场表现欠佳,投资热度有所趋缓,但部分企业仍在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在大模型商业化进程中,不同领域各有其发展路径,也面临挑战,且伴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多模态大模型成为竞争的关键所在,有望带动市场行情拓展。在市场生态要素方面,呈现多角度递进式演变与革新,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企业格局更迭形成“三大阵营”,大模型产品呈现多样化繁荣景象。作为核心驱动力,AI大模型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投资潜力和成长空间巨大,逐步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与关键引擎,推动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政策全方位协同予以有力支持。在国家层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通过鼓励AI大模型在多个领域落地应用、构建安全标准体系等举措,助力人工智能垂直化、产业化发展。政策从宏观层面为大模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战略指引,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等人工智能技术产业聚集地,在产业政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数据要素流通规范等方面多措并举,促进AI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技术多维度进步提供坚实保障。大模型底层架构的优化革新使得计算效率大幅跃升,模型知识储备量与表达能力也进一步拓展。多模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使大模型具备图像、语音等多种模态的融合能力,能解析多类信息并生成丰富内容,在诸多复杂场景应用中彰显独特优势。云侧与端侧大模型紧密结合形成端云协同的多层次算力网络,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大模型广泛开源已演变成一种趋势,模型参数规模的扩大和算力成本的降低,推动大模型在更多组织和企业落地应用。

资本多元化转变推动AI行情扩散。2024年大模型投资热度较2023年趋于平缓,国内一级、二级市场表现不佳,但北美及国内互联网大厂仍在加大投入,从长远视角来看,大模型依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当前,大模型在to C端应用时面临硬件适智化改造、商业模式未闭环等诸多难题,to B端应用沿着SaaS路径发展收效更快,但仍需进一步降本增效以获取用户和市场认可。头部企业与初创企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多模态大模型成为竞争新焦点,且有望推动AI行情扩散。

市场生态要素多角度发展变革。2024年大模型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企业格局历经更迭形成几大阵营,且展现出大模型多样化的繁荣景象,多方协同打造出该领域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其中,大模型市场范畴持续延展,各类创新成果广泛应用到医疗、金融、教育、制造等关键领域,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智能动力。据IDC预测,到2027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454亿美元,中国市场投资额也将达到129亿美元。2024年大模型企业完成新一轮更迭重组,形成了以互联网科技巨头、新AI创业“独角兽”、传统AI代表企业为主的“三大阵营”。与此同时,从基础的语言模型到复杂的多模态融合模型,从具备广泛通用性的基础模型到专注特定行业应用的垂类模型,各类模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架构或功能范畴,而是形成了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端侧大模型等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态。

重塑多领域价值链条

2024年,众多行业加速探索并集成AI大模型能力,使其在研发生产、个性化学习、辅助诊断、行程规划、智能办公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在金融、教育、医疗健康、工业制造、传媒娱乐、公共交通、科学研究等场景,大模型正逐步重塑行业生态与价值链条。

金融行业彰显商业契机。在金融领域,头部银行借助大模型提升产业链金融风险识别精准度;智能投资顾问利用大模型分析诸多金融相关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投资策略与风险提示。

教育行业赋能模式创新。在教育领域,大模型可依据学生学习进度与习惯,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及教学内容,还能充当智能辅导工具实时解答学生问题,给予准确详细的指导。

医疗行业推动诊断革新。在医疗健康领域,大模型在药物研发阶段可预测药物活性、成药性以加速研发进程;在医学影像分析及电子病历等方面,大模型能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与治疗建议。

制造行业展现广阔前景。在工业制造领域,大模型在生产质量检测环节可借助图像分析能力识别产品缺陷以降低成本;在设备故障预测与维护环节能预测故障并提前预警,提升设备可靠性与运行效率。

传媒领域赋能创作升级。在内容创作环节,大模型可生成多种形式的创意内容,提升内容创作的效率和多样性;在虚拟角色与特效制作环节,大模型可用于构建虚拟场景、达成特效合成等,实现降本增效。

商务办公提升工作效率。在办公领域,大模型在智能文档处理环节可实现文档自动生成、编辑与优化;在视频会议等沟通协作环节能实时转录语音、翻译字幕并自动生成会议纪要,有效提升沟通协作效率。

交通行业提高智能水平。在交通出行领域,依托大模型的自动驾驶技术可提升车辆自动驾驶能力;同时,大模型还可用于交通流量调控、网约车平台需求预测、车辆行驶路径规划等方面。

科学研究出现新的范式。2024年度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深刻改变了传统科学研究对人工智能的认识,AI4S(AI用于科研)极大提升了前沿科技研究的效率,拓展了科学研究的边界。

2024年,AI大模型以其强大的能力与无限的应用潜力,深刻地改变着科技及行业发展的格局,为全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面临技术、人才、算力等困境

2024年,我国大模型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与复杂情况。在技术层面,随着模型规模及复杂度的递增,算力受限、数据短缺、模型性能待提升等问题凸显。同时,高端算力设备供应不足,数据供给遭遇困境,端侧大模型融合进展缓慢。在人才层面,顶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制约研发创新。在监管层面,政策滞后与内容风险引发担忧,AI大模型生成的虚假误导内容引发伦理与合规问题,行业亟待通过完善法规、明晰标准等举措突破困境。

难题交织下的技术困局。在技术层面,随着大模型规模和复杂度持续攀升,技术维度面临算力受限、数据短缺以及模型自身性能待提升等诸多挑战,高端算力芯片(如GPU)、高速存储芯片供应匮乏,极大地束缚了行业的自主发展。大模型训练需要大规模且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然而就当下的形势来看,数据供给短缺困境亟待化解;部分模型尚存在性能不稳定、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复杂的、跨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中表现不佳。同时,大模型在端侧亦存在硬件限制、软件生态不完善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内外博弈下的人才瓶颈。在人才层面,大模型领域的快速发展导致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我国人工智能顶尖算法人才、芯片人才严重不足,没有形成顶尖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同时,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短缺,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极大限制了大模型的研发和创新速度。

隐患潜伏中的破局探寻。在法规与伦理层面,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使得与之适配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存在滞后性,其可能生成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引发社会的伦理道德担忧,行业亟待梳理完善法规、明晰伦理标准以化解困局。

展望2025年:于变革中探索广阔天地

站在2024年末的时间节点上,AI大模型行业正朝着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的广阔天地奋勇前行,其未来充满未知与变数。而当下大模型领域已步入关键发展期,从技术底层的算力、架构革新,到应用场景的拓展与深化、产业生态的全方位构建,各个维度的发展动态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共同勾勒出大模型蓬勃发展的全景图。

多元要素赋能,助推大模型稳健前行。一方面,算力向高效节能、分布式协同方向升级,生成式AI训练集群规模持续扩大,数据管理向合规多元、合成数据拓展。另一方面,模型架构不断突破创新,多模态大模型与专用小模型互补融合并赋能多个行业,端侧适配同步迈向精细化阶段,全方位贴合应用需求,“端+云”混合模型或更契合未来长期发展趋势,助推大模型稳健且多元化发展。

多维驱动共进,拓宽大模型应用边界。在应用扩展层面,垂类模型加速落地、云侧与端侧结合更加紧密、通用化与专用化模型并行发展。同时,开源将推动创新,加速技术迭代与性能跃升,降低研发与应用成本。此外,大模型将通过持续深耕垂直行业应用,挖掘崭新应用场景,拓宽其在医疗、教育、金融、农业等行业的应用边界。

多方力量汇聚,助推大模型产业生态向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细化分工:AI高性能芯片不断升级,数据收集整理提质增效,算力调度分配进一步优化,工具链平台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开发工具和框架。同时,产业共同体和生态联盟不断涌现,加速大模型开发和应用落地,促进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并与各环节深度融合,从而达成多方共赢局面。

2024年行至岁末,AI大模型行业机遇与挑战交织、希望与困难共舞,这是一个群雄逐鹿、多方角力的领域。展望未来,产业各方将满怀热忱与决心,不断突破技术“壁垒”、补齐人才“短板”、完善法规伦理标准、解锁更多应用场景,进而夯实产业生态根基。同时,大模型将继续深度融入并重塑千行百业,引领智能化浪潮,为全球科技革新注入不竭动力,重塑经济社会运行的诸多范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化新纪元的核心引擎,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刊载于《通信世界》

总第958期 2024年12月25日 第24期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