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丁海煜:“感通智控”筑基,5G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

作者:包建羽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4.12.18 20:41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当前,5G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12月18日,在2025 ICT行业趋势年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丁海煜发表主题演讲,聚焦当前5G与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分享了中国移动基于“感通智控”融合能力构建“5G+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的最新实践成果。

image.png

2035年我国将建成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以来,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亦高度重视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推进,多次作出具体部署。今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要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指导下,各地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可以说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丁海煜讲道。

就发展成果来看,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逐年提升,在网络、标识、平台、数据以及安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2023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35万亿元。目前“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过1.5万个,实现了41个工业大类全部覆盖。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38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

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集中打造,在南京、武汉、青岛等10个试点城市已成功打造具有全国、区域引领效应的“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

不仅如此,融合应用走深向实,“5G+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由起步探索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创新应用与成果不断涌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丁海煜讲道,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会建成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形成国际先进的技术产业体系。中国移动作为信息通信行业的主力军,积极贯彻党中央精神,努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5G作为新基建的代表,亦是新型工业化的基座,为丰富新型工业化的应用以及繁荣新型工业化的新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围绕5G与工业互联网结合,中国移动着力将5G打造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开放合作共赢的新标杆,推动我国5G实现全面领先。

聚焦“感通智控”,加快推动OICT融合

丁海煜介绍,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方面,中国移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业界率先构建“感通智控”OICT融合的5G+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实现工业“信息采集、数据传输、认知决策、反馈执行”四位一体,助力工业制造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首先,聚焦新感知,正如感知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桥梁,是实现物理实体精准数字化映射的关键手段。中国移动通过感知无线化和供能无源化,打造基于多维泛在感知的无源无线传感网络(PWSN),为各类工业生产要素提供数字化基础。

丁海煜表示,中国移动充分分析了业界在感知方面的场景和需求,针对传统感知技术的痛点问题,包括场景受限以及功耗比较高等,中国移动从感知无线化和供能无源化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感知网络的新体系。以无线感知和无源感知作为无源无线传感网的两大使能技术,中国移动面向工业生产对资产管理、智慧零售等典型需求,积极开展无源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商用落地,构建全域泛在感知的基础能力。

其次,聚焦新通信,当前工业网络中工业协议仍是七国八制的现状,组网复杂、开放化程度不高,连接仍以有线为主,存在诸多痛点,无线化大有可为。现有工业无线技术在时延、可靠性、覆盖等关键性能还有待提升,阻碍了其深入工业控制的核心环节。

丁海煜表示,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移动提出了基于5G确定性传输、异构融合组网两大关键技术,为工业现场提供无线化、高性能、低成本的短距连接,为工业边缘提供大带宽、高速率、高确定的5G连接,实现工业控制器南北向“剪辫子”,构建全无线、扁平、柔性的ICT/OT融合网络。面向超低时延、超高可靠的工业传输需求,中国移动致力于实现网络全域覆盖,提升网络稳定性、灵活性、应用性,服务运动控制、生产数据采集、产线无线化控制等应用场景,赋能产业升级。

再次,聚焦新智能,在AI+时代,工业现场对AI在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运营成本、个性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丁海煜介绍,当前,工业现场对于AI技术的引入也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工业对于AI的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和运营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对算力的要求是指数级,同时大模型超大参数规模也难以在资源受限的工业场景设备上运行,因此,行业研究AI下沉到工业现场的软硬协同方案非常必要。

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中国移动提出了基于存算一体芯片打造模型压缩、模型适配等现场级端侧智能能力,实现AI模型在端侧设备的优化、部署和运行,提升生产现场智能化水平。

就行业实践来看,大模型泛化性强、具备生成能力,小模型样本量小、调优迅速,在工业领域二者为互补关系。“未来,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发展,结合现场级智能能力,将全面赋能工业各环节,实现工业智能化水平提升。”丁海煜讲道。

聚焦新控制,在传统工业控制器中,计算、通信和控制紧密耦合,导致算力扩展难、数据流转难、成本高。因此,两化融合需要高实时控制与高算力IT、高可靠CT系统集成,构建开放扁平、智能柔性的ICT/OT融合系统。对此,丁海煜介绍,中国移动基于实时虚拟化技术在通用硬件上构建高实时与高算力应用并行环境,实现OT控制系统与ICT系统融合。

鉴于OICT融合部署能够有效降低新型工控系统复杂度,减少功耗开销,降低工控成本,推动工业控制开放化。中国移动基于实时虚拟化构建OICT融合系统,打造了软硬解耦的5G虚拟化工业控制网关及确定性云基站,可提供“5G连接+现场算力+PLC工控”的OICT融合能力,降低工控成本,构建扁平化的工控架构。

整体来看,中国移动基于“感通智控”融合能力构建的“5G+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不仅可提供无源无线感知、5G确定性+新型短距、工业AI、虚拟化控制等OICT融合能力,还能够实现全无线、全流程、自主可控的高智能化工业应用。

面向未来,“5G+工业互联网”依旧任重而道远。丁海煜表示,中国移动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围绕新技术进行协同创新,共享“5G+工业全场景智能化”创新成果,共同推动“5G+工业互联网”迈向新发展阶段,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