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00G高速光传输技术探讨

作者: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张德朝 葛大伟 张玉乾 左铭青 王东 李晗 段晓东 责任编辑:王鹤迦 2024.10.22 17:04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3年下半年,中国移动率先启动了400G省际骨干传送网的首次集采,标志着400G正式替代100G成为骨干光传送网建设的首选方案,光传送网(OTN)全面进入400G时代。因此,超800G(800G及以上速率)高速光传输前瞻性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2023年11月ITU-T SG15全会明确提出,面向骨干、城域核心、数据中心互联等应用带宽升级演进的需求,将启动光传送网的B1T电层标准研究。中国移动、华为、中兴通讯、诺基亚等运营商和设备厂家都针对B1T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构想,并共同推动完成了G.709.b1t标准立项,目标是实现1.6T的新一代电层接口。

本文将重点介绍超800G高速光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应用需求、技术和产业进展、未来展望等。总体来看,中短距800G可重用400G QPSK的130GBd核心光电器件产业链,以满足面向数据中心间高速互联的应用需求,但长距传输仍然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面向数据中心间互联的中短距800G

受互联网业务流量特征影响,数据中心间的东西向流量持续增大,大量消耗带宽资源,相比于长距骨干传送网,虽然传输距离较短,但往往需要更高的单波速率。随着400G QPSK长距骨干传输技术的大规模商用部署,130GBd技术产业链快速成熟,通过将调制格式从QPSK改为PCS-16QAM,提升频谱效率,在核心光电器件不变的条件下可实现倍增的800G传输速率。800G PCS-16QAM的OSNR余量/代价测试如图1所示,测试结果发现,以N×22dB等跨G.652.D模型为基本评估对象,在采用“C6T+L6T”纯EDFA和满波配置的条件下,可实现11跨880km的极限传输距离;而在考虑5dB现网维护余量的情况下,实现了4跨320km的传输距离,可以覆盖数据中心间互联的中短距应用需求,技术能力基本成熟。

image.png

图1 800GPCS-16QAM的OSNR余量/代价测试

超高速多波段长距800G关键技术

从长距骨干传送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传输距离不变,传输容量翻倍”是基本要求。从100G到400G,在频谱效率没有改善的情况下,通过将可用波段从C波段扩展至“C6T+L6T”波段,实现了单纤容量突破。而当单通道速率进一步提升至800G时,如何实现1000km以上长距传输,则成为重大的关键技术挑战。

实现长距1000km量级传输的首要关键技术为调制格式和波特率。从100G、400G两代代际性技术来看,QPSK以其对噪声的高容忍度成为优选方案,因此在长距800G传输中采用QPSK技术也将是优选方案。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将信号波特率从约130GBd提升至260GBd或以上。260GBd信号符号率意味着800G长距传输需要更大的通道间隔,可能要达到275GHz~300GHz,如果继续保持80波方案,则新系统的频谱总宽度将达到22THz~24THz,远远超出了当前的12THz“C6T+L6T”方案。

因此,采用约260GBd的相干光信号对调制器、接收机、AD/DA、Serdes等核心光电器件的带宽、适用波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相干调制器为例,在40 0G QPSK时代,InP和硅光仍然是主流方案,均可以满足130GBd和“C6T+L6T”宽谱。面向约260GBd这一要求,调制器技术在波段可用性、信号符号率两方面的性能比较如图2所示。从带宽潜力来看,硅光难以支持超过200GBd的信号调制,InP具备向260GBd演进的潜力;从适用波段来看,InP仅能在C/L波段应用,而硅光具备O~L的超宽适用范围。因此,无论是InP还是硅光都难以支持长距800G技术演进。针对这一挑战,薄膜铌酸锂等新型材料因其具有更好的电光特性和更大的带宽潜力、波段适应性,在E~L多个波段内可实现超300GBd光信号调制,而更具有优势。

image.png

图2调制器技术在波段可用性、信号符号率两方面的性能比较

光纤的选择对实现长距1000km量级传输也至关重要,长距800G到底会在何种传输介质上进行规模部署?可以看到,400G时代已经处在了受非线性香农极限影响的性能增长放缓节点上,是否需要将G.652.D替换为非线性和损耗都更低的G.654.E曾经引发过激烈讨论。

前期已经有过一些对不同光纤类型下相同波特率的800G信号传输性能的分析研究,不同波特率的800G在G.652.D和G.654.E的传输距离仿真如图3所示。

可以发现,在180GBd核心光电器件条件下,采用纯掺杂光纤放大技术,受限于传输损耗、非线性和受激拉曼散射的影响,G.652.D满波传输距离仅能达到450km,而G.654.E能达到1200km。因此,可以认为在不改变当前根本的光纤技术体系的情况下,面向长距800G,G.652.D难以为继,而G.654.E或成为刚需。

image.png

图3不同波特率的800G在G.652.D(左)和G.654.E(右)上的传输距离仿真

同时也需要注意,G.654.E标准化较早,当时并未充分考虑长距800G应用的扩展性问题。一是目前ITU-T定义的G.654.E光纤截止波长为小于1530nm,在S波段以及C6T波段的短波段光纤不再具备理想单横模特性,由此产生的模间干扰将成为光通信系统的新型传输损伤,需要将截止波长延伸至1470nm;二是此前G.654.E光纤未进行消水峰处理,这将显著增大S波段传输损耗。因此,产业应该面向长距800G技术应用,进一步开展新型低损耗大有效模场面积光纤的截止波长定义、消水峰等特性及C波段外关键参数指标研究。

波段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实现长距1000km量级传输的关键。约260GBd需要22THz~24THz的可用频谱,比当前12THz“C6T+L6T”宽近一倍,需要进一步考虑扩展新波段的问题。同时更宽的频谱也意味着更强的受激拉曼散射(SRS),通道间的功率差将进一步增大。

在C/L波段外,近邻波段有S波段(1460nm—1520nm)和U波段(163 0 nm—1675nm),波段是否可用、好用,必须充分考虑光放大器的发展情况。在4 0 0 G Q PSK和“C6T+L6T”技术体系下,面向L波段的EDFA逐渐走向成熟,但长波长增益和噪声系数仍然较短波有约1.5dB~2.5dB的差异。通过SRS的功率转移,可以有效地补偿L波段EDFA长波长性能,总体上实现“C6T+L6T”宽谱范围内的性能平衡。而铒离子在C和L波段外无法实现光放大,需要采用其他的稀土元素来满足新波段的要求,如铥(S波段)、钕(E波段)、镨和镝(O波段)。目前,这些新波段的稀土元素掺杂光纤放大器技术仍不成熟,如稀土元素通常需要低声子能量的氟化物或者硫系玻璃作为基质,难以与普通石英光纤熔接。除稀土元素外,近年来铋作为一种多价元素,在多个波段,特别是在1150nm—1500nm和1600nm—1800nm范围内,可提供显著的放大增益,从而引发了国内外针对宽带光放大器的广泛研究。从当前进展来看,基于掺铋光纤的光放大器有望解决多波段光放大的技术难题,但仍需持续推进。

综合来看,长距800G在符号速率、调制格式、光纤、波段选择、光放大器等方面面临技术挑战。随着ITU-T在B1T方面的研究和高速客户侧模块速率的演进,1.6T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仍然沿用长距100G、400G和800G的演进思路,则符号速率将上升至约520GBd,可用频谱宽度需要达到44THz以上,类似摩尔定律在3nm以下已陷入瓶颈,高速光通信在Tbit/s以上是否也面临技术瓶颈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重要命题。

颠覆性技术:反谐振空芯光纤

针对实芯石英光纤的性能边界问题,反谐振空芯光纤以空气替代实芯石英介质,采用反谐振反射机理,具备理论上的超低时延、超低损耗、超低非线性和超大通光带宽,是破解物理介质带来的通信性能瓶颈的潜在技术手段之一。

与“包层-纤芯”结构完全为石英玻璃的实芯单模光纤不同,空芯光纤的纤芯材料为空气,其主体结构由多个规则排列的均匀壁厚玻璃管构成,通过精准设计玻璃管壁(限制层)的厚度与玻璃管的位置和数量,构成F-P谐振腔类型的反谐振反射导光条件,实现光波模式向中央空气芯区域的汇聚。

由于光波几乎不与石英玻璃在空间上重叠,这一光学介质的变化带来了三项颠覆性有利特征:第一,空芯光纤中光速约为实芯普通单模光纤中的1.5倍,接近真空光速,可降低约1/3通信时延;第二,空芯光纤非线性系数相比实芯普通单模光纤可降低3个数量级;第三,空芯光纤理论衰减小于实芯普通单模光纤理论衰减极限。

目前,反谐振空芯光纤已经达到了小于0.1dB/km的超低损耗,并在700nm—2200nm的近红外波段实现了对实芯光纤损耗极限的全面突破。在通信系统方面,得益于超低非线性和超低背向瑞利散射,反谐振空芯光纤相较于实芯单模光纤,在相同的传输距离下可实现10倍的容量提升。目前,采用同波长单纤双向技术已经在空芯光纤上实现了超200Tbit/s的单纤单芯单模传输,并且国内外均已启动了空芯光纤的现网部署试点和示范验证。2024年,中国移动联合团队在广东省“深圳-东莞”开通首个800G空芯光纤传输技术试验网,实现铺设后光缆损耗0.6dB/km等多项核心技术指标,达国际一流水平。

然而,空芯光纤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仍然存在诸多有待研究的内容。面向反谐振空芯光纤及其通信系统,未来应从光纤、系统、标准化等方面攻关:一是深入研究空芯光纤损耗物理损伤机制,以及千米级拉制中微纳精度复杂结构调控,攻关反谐振空芯光纤结构设计;二是从反谐振空芯光纤的全新关键参数特性出发,自下向上重构信道模型,研究匹配反谐振空芯光纤新型物理机制的光器件、光算法与光系统;三是突破反谐振空芯光纤大规模工业化制备难题,通过标准化进程引导方案归一,加快应用进展。

总的来说,面向超800G高速光传输关键技术的发展,中短距800G已经基本成熟,长距超800G的技术仍处在前瞻研究阶段,面临诸多技术挑战,需要持续体系化开展更高符号速率、更宽频谱的多波段系统技术研究。反谐振空芯光纤及其光通信系统是可能的颠覆性解决方案,需进一步探索光纤结构、制备工艺、传输模型、系统性能等关键技术。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