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侧智能感知,加速“车路云一体化”创新

责任编辑:甄清岚 2024.10.15 11:07 来源:通信世界网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4期间,华为成功举办第三届感知网络体系创新研讨会。会议以“路侧智能感知,加速‘车路云一体化’创新”为题,邀请全国的政府机构代表、商业领袖、行业伙伴、技术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索智能感知到数据服务的发展之路,加快外场基础设施数智化升级。

华为副总裁、ICT产品组合管理与解决方案部总裁马海旭发表开场致辞。他表示:“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将积极和产业上下游伙伴开展合作,将华为的云、IoT、AI、5G、边缘计算等数字化技术能力赋能给伙伴,共同提供‘车、路、网、云、图、安’全栈解决方案,实现人车路云高效协同,为用户提供智能出行服务和体验。”

1728961670070097177.png

马海旭 华为副总裁、ICT产品组合管理与解决方案部总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发表了“推进智能感知发展,引领城市基础设施数智化”主题演讲。他表示:“在探索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智能感知具有四大逻辑,首先,感知是智能化的首要逻辑。其次,多元感知融合是构建连接物理世界的桥梁。第三,城市众脑将感知与决策紧密结合。最后,城市的神经系统与‘肌肉’‘骨骼’融为一体,依托线路和管道实现城市感知网络体系。基于这四大逻辑,我们将推进智能感知发展,引领城市基础设施数智化进程。”

1728961702692008969.png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一级巡视员赵泽生发表了“路侧基础设施数智化,加速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他指出:“建议城市联合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等单位能够编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明确试点实施主体,发挥平台企业投资和运营优势,促进设施全域覆盖和车辆规模化应用,共同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1728961731632025798.png

赵泽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一级巡视员

苏州市智能网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营部副总经理袁飞,带来了“苏州市工业园区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实践分享。他表示“车路云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可以以车端的需求为牵引,以数据价值为路径,以智慧出行作为阶段性目标,而智慧城市可作为终极目标。建设优化可包含三个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数据质量,深化车路协同。”

1728961761611003451.png

袁飞 苏州市智能网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营部副总经理

联通智网科技车辆智能网联研究院院长周光涛,带来了“构筑车路网云协同,加速车城融合发展”实践分享。他表示:“联通构建‘车路云一体化’新基座,基于新一代网络和边缘计算的算网融合体系,融合‘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基础和应用平台,覆盖自动驾驶、网联出行、智慧交通三大方向的N种应用场景,联合华为一起,构筑全城全域解决方案,加速车城融合发展。”

1728961790254017151.png

周光涛 联通智网科技车辆智能网联研究院院长

赵泽生对如何充分融合双智城市与车路云进行一体化,发表了观点。他表示:“车路云是基于双智城市发展的,我们需要打通业务从而实现数据安全、运行安全与车辆安全,落实商业闭环与技术闭环,从而实现双智城市与车路云一体化的充分融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分院主任梁昌征,对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中标准体系建设目标和计划,发表了观点。他表示:“十五五全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目前已启动编制,车路云一体化所涉及的不仅是车与路进行感知网联,更多的是与城市停车场、客运站、居住区等空间进行物联感知,智能网联汽车只有与人的生活、工作等活动空间形成点对点的一体化网联应用,最后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1728961813425094551.png

梁昌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 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网联PDT总经理杨应科,就深圳智能网联发展做法和经验做了分享,并建议以车路云一体化推进。他表示:“以数据链为主线,‘低成本、广覆盖、全链接’构建车路云基础设施,开展城市治理、可移动性服务与自动驾驶的深度融合应用,三线并行,探索可持续基建的投融资模式和运营的商业模式。

1728961842098078530.png

杨应科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网联PDT总经理

上海车云数据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周云冲,就数据“上车”+ 场景“落地”的应用效果分享了经验。他表示:“面对实时‘上车’的大量数据与离线数据处理的难题,通过打造数字孪生平台,在场景‘落地’后提升安全出行效率,在智能交通方面,也做了智能计算为后期铺垫。”

1728961869117058115.png

周云冲 上海车云数据科技公司副总经理

外场基础设施数智化转型正在加速进入深水区,华为将与客户、伙伴联合创新,共同成长,推动创新技术落地,共建开放、智能的感知网络体系,加快外场基础设施数智化升级。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