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领域ARC认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责任编辑:王鹤迦 2024.10.09 08:18 来源:中移智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对全球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企业而言,ARC认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与国外大型零售商合作时ARC认证往往成为进入市场的门槛,由于其严格的认证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国际业务拓展步伐。为提升国内RFID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可借鉴ARC认证的成功模式,加强与国外企业和认证机构的合作。

ARC认证成为进入欧美市场的门槛

ARC认证源起美国。ARC认证指的是由阿肯色大学主导的RFID标签性能测试认证,业界称为阿肯色大学认证(Arkansas Radio Compliance,简称ARC),后来实验室搬到奥本大学。早期UHF RFID市场中,沃尔玛、梅西百货等零售公司大量使用电子标签,但由于自身对UHF RFID技术了解有限,特委托阿肯色大学的实验室制定一套标签选型规则。早期ARC认证针对的主要是服装与零售行业,随后范围逐渐扩展到快递包裹、食品药品等行业。

ARC认证影响力广泛。根据RAIN联盟数据,2023年全球UHF RFID标签出货量达到了448亿枚,且每年保持20~30%的增长。但全球的增长主要依靠某些单一大客户的需求增长,比如UPS在2023年大规模使用带来的增量超过50亿枚,沃尔玛订单的增加也带来了数十亿枚的增长。这些海外的大客户都要求RFID标签通过ARC认证。粗略估算,全球需要有ARC认证的市场占所有UHF RFID标签的比例可能会超过80%。

中国RFID企业通过ARC认证难度较大。一方面,ARC实质是企业驱动的测试,没有公开的测试规范,国内目前尚未有支撑ARC认证的测试机构,国内RFID企业只能送样到美国后等待测试认证结果, 过程和结果难以掌握。另一方面,ARC认证的范畴也从测试层面延伸到前端供应链环节,甚至涉及碳排放、公司治理等非技术层面因素,中国企业通过认证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外,ARC认证费用也偏高,2023年单款标签的测试认证费用大约在7000-9000美元之间,对国内RFID产业链上利润率并不高的企业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此,国内RFID圈子流传着一句话:国内RFID标签厂商苦“ARC”认证久矣。

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ARC认证给国内RFID供应链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认证过程的延迟让国内企业失去很多商机,另一方面认证程序的复杂让部分国内企业难以承受,还有就是认证结果的非客观性也让很多国内企业望而却步。因此国内RFID企业需要群策群力,共同破解所面临的困局:

一是加快国内需求端市场培育,挖掘大型企业应用场景。RFID产业链之所以有 “ARC”认证来卡脖子,最关键因素还是终端需求客户是以欧美零售大客户为主。它的成立就是由沃尔玛这些大型零售终端客户需求方牵头的,2023年沃尔玛的标签需求量就超过50亿枚,占比全球市场10%以上。国内的运营商、电网企业、大型物流企业等均有巨大的电子标签需求,希望能协同产业共同挖掘应用场景,打造端到端的产业数字化方案,成为国内RFID应用推动的关键力量。

二是参考ARC建立适合国内市场的RFID标准和认证体系。比照ARC国内供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和技术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建立国家级的RFID产品测试和认证平台,提供权威的测试和认证服务,增强国产RFID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标准化蓝皮书》(2023)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国内正在积极推动RFID标准化工作,以支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推动国内体系和品牌融入国际。积极参与国际RFID标准的制定工作,确保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兼容接轨,为中国RFID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通过国际会议、研讨会、展览等活动,加强与国际RFID产业组织(如RAIN联盟,GS1等)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内产品质量以及测试认证体系逐步被国际市场客户接纳和认可。

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RFID技术演进为应用场景更加广泛的无源物联网技术,国内外运营商的积极介入也为未来的应用市场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国内主要运营商正联合标准组织、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等逐步构建面向蜂窝和无源物联网的测试标准和认证体系,有望打破传统RFID产业链面临的ARC认证“卡脖子”问题。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