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专题报告:电子车牌行业研究

作者:张颖 蔡超逸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4.07.15 11:32 来源:东方证券

1 物联网重要应用,走向全国趋势渐明

1.1 汽车的电子身份证,技术优势独特

电子车牌是汽车的电子身份证。电子车牌即是基于 RFID 技术的车辆身份自动识别卡,它通过与读写设备进行双向通信,读取其中的信息,从而准确识别车辆。与人的身份证类似,电子车牌可以作为车辆识别的唯一标识,因此也被称为“电子汽车身份证”。

image.png

技术起源相同,但不同于 ETC。电子车牌与 ETC 均起源于成熟的 RFID 技术,但两者在在应用目的、牵头部门、技术指标方面均不同。可以说电子车牌比 ETC 功能更加强大,甚至有望成为 ETC的迭代技术。

image.png

与传统光学车牌相比,电子车牌有独特优势,功能上两者不是替代,而是相互补充。传统光学车牌,即蓝牌或绿牌,可以看做当前的“汽车身份证“,在车辆管理和交通管理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时交通管理过程中,对于汽车身份的识别主要依靠安装在路侧的摄像头进行拍照,通过摄像头的OCR 算法进行信息的识别。电子车牌与其相比,提取的数据是在系统中预存加密的信息,在数据准确性、快速性、稳定性等方面更有优势。而光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则在于能够留下可视化的证据,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图片


image.png


1.2 智慧城市重要一环,价值地位凸显

未来城市发展朝智慧化演进。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互联、分析整合城市的各类信息,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其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重构,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AI 将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image.png

车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智慧城市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安全、交通、政务、医疗、家居等多个领域,而万物互联技术是将各个“信息孤岛“串联的重要工具。安全是城市最基础的需求,在过去的十年间,国家先后推行了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项目。在安全需求得到基本解决后,交通、政务、医疗等领域的智能化有望成为重要的发力方向。具体到交通领域来看,车联网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收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数据,以实现智能化的车辆管理与交通管理,是智慧城市在交通领域的重要表现形态。

image.png

电子车牌对于车联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从技术角度来看:电子车牌是 V2X 的入口。电子车牌利用 RFID 技术,与路侧的读写单元进行通信,可以理解为 V2X 的初级形态。如果说 V2X 是汽车网联化的通道,那么电子车牌就是入口。电子车牌能解决汽车网联化过程中身份识别的重要问题,就像手机号码之于移动通信网络、二维码之于 O2O。

从政府角度来看:电子车牌解决道路和车辆管理痛点。随着我国城镇化规模扩大,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与车辆管理的难度也在与日俱增。电子车牌在车辆信息管理、车辆定位追踪、道路测速与流量统计、危险品运输管理、渣土车管理、环保限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直击公安和交通部门工作过程中的痛点。

image.png

从商业角度来看:电子车牌的数据具有商业价值。物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背后的数据,电子车牌也不例外,经过清洗后的数据,商业价值巨大。例如,基于车辆的保险信息,保险公司能够进行精准营销;基于地理位置信息,能够进行精准泊车导航;与支付手段进行绑定,在充值、扣费等自动结算功能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1.3 产业出现边际变化,发展趋势开始明朗化

汽车电子车牌自 2009 年政策上提出至今已有 10 年时间,但产业化进展缓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来自于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

这十年间,以公安部和工信部牵手制定汽车电子标识标准为分水岭,可以将产业的发展分为2009~2013,2013~至今,两个阶段。

技术标准方面:各地技术标准存在差异,系统间无法实现兼容。过去 2012 年以前,我国电子车牌试验以主要以各地级市为主体,各城市的侧重目的与技术标准也有差异。由于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各地引进的系统间标准不一,技术参数互不兼容。在向全国更大范围内推广时,遇到了较大的障碍。例如,仅通信频段而言,各城市从 125kHz 到 925Mhz 均有使用,对于汽车这样高流动性的使用对象来说,适用性大大降低。

法律法规方面:依靠市场自发性进展困难,缺乏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从用户角度来看,电子车牌储存大量个人信息,出于隐私保护,很难期待用户主动安装;从产业角度来看,电子车牌最大的产业价值在于数据发掘,只有形成千万级的客户群体才能发挥。而在产业发展早期,很难依靠市场化的力量自发性成长;从国家角度来看,电子车牌涉及到国家数据安全,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试验、到核心器件的知识产权,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产业化的过程需要交通部、公安部、工信部、环保部等多部门的跨部门协作,工作难度较大。直到 2013 年,公安部和工信部才开始牵手制定行业标准规范。

标准从无到有,从推荐到强制,预示产业开始出现变化。2013 年后,关于汽车电子标识的标准稳步推进,期间不断发布关于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同时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城市试点也不断推进。

2017 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和国标委批准发布了《实施机动车电子标识六项国家推荐性标准》,并宣布于 2018 年 7 月正式实施,从空口协议、读写标准、到安装规范给出了详细的推荐性的标准。

2018 年 1 月,国标委推出最新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明确指出 2018 年新出厂机动车应在前挡风玻璃不影响驾驶视野的位置预留微波窗口,以保证汽车电子标识的安装与读取。

六项国家推荐性标准和一项强制性标准实施,扫清了电子车牌向全国推广的障碍,大规模产业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朗。继标准实施后,2018 年 5 月,天津启动电子标识试点工程;2019 年 1 月,武汉市也启动新一轮电子标识试点项目,产业或将继续加速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 从安防视频到电子车牌

电子车牌虽提出时间较早,但仍然处于产业化早期,因此市场对于产业未来的演绎逻辑存在困惑。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电子车牌产业与当年的安防视频监控产业生产力虽有不同,但生产关系极为类似,即政府均是重要的下游客户,安防产业的玩家是电子车牌产业的重要玩家,BT 模式(交钥匙模式)或 BOT 模式,甚至 PPP 模式是主要的业务模式。

穿插着与安防视频监控产业的比较,我们将围绕未来产业趋势,产业链特点,业务模式与玩家,未来市场空间四个视角剖析电子车牌产业。四个视角全部剖析完成之后,关于行业的竞争逻辑和未来的成长逻辑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

2.1 产业趋势:下游客户类似,与安防视频监控产业融合是趋势

智慧城市建设相当程度是由平安城市发起,城市的安防体系建设更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在过去多年的发展,平安城市的建设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到今天,智慧城市的内涵已经涵盖了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多个领域。而正如之前所述,电子车牌作为车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电子车牌产业和安防视频监控产业融合是大趋势,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角度:

1) 从使用主体角度来看,安防视频监控的建设和使用主体包括政府、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而电子车牌的建设主体与其类似,同一使用主体分拆两套体系的可能性不大。

2) 从建设目的角度来看,安防视频监控主要用于城市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管理等,而电子车牌在以上几个方面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功能上两者交际很多,互为补充。

3) 从技术体系角度来看,两者可以共用同一套信息传输网络,数据的价值均需要不断深化后端应用,而只有网络和平台的互联互通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image.png

2.2 产业链特点:结构扁平化,硬件为王时代难以再现

如图所示,电子车牌产业链自上而下结构清晰,但呈现产业链扁平化的特点:

image.png

安防产业链分为上游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企业、下游集成、工程、服务和最终应用客户四层结构,而电子车牌产业链与之相比,上中下游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整个产业链呈现更加扁平化的特征。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电子车牌产业链更加扁平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数据结构化使得技术整合相对容易,客户需求较为单一导致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两方面。

从技术角度来看:

安防视频产业链上游分为芯片、算法、光学镜头,CMOS 等几大类。每一类零部件又可以继续细分,总之安防视频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品。中游设备制造商凭借上游的支持,依靠其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快速跑出了双寡头的行业竞争格局,在产业链上更为强势。

而对于电子车牌产业,汽车唯一的“身份证”信息对应均是结构化的数据,在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过程中,也无需各种高清视频压缩,图像处理,甚至是各种深度学习算法,围绕 RFID 芯片如何有效准确地读写其实就是产品最为核心的技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车牌产业链更容易整合,分工自然不如安防产业那样细致化。

从客户需求角度来看:

安防视频产业的最终应用不仅仅包括政府部门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和“雪亮工程”建设等,还包括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级应用,还包括民用安防,车载监控等消费级应用。客户领域的多样与分散,决定了安防视频设备具有差异化和定制化的特点,也赋予了中游设备商更高的附加值和话语权。

而电子车牌产业与之相比,政府部门几乎是唯一需求者,客户结构相对单一很多,因此也造成了电子车牌产品标准化程度要高很多,附加值自然也低一些,纯硬件厂商难以再现强势垄断地位。因此产业链玩家更希望参与更多的环节,向上下游攫取利润,产业链扁平化是其结果呈现。

image.png

2.3 业务模式与玩家:项目制商业模式将延续,安防解决方案供应商切入水到渠成

项目制商业模式将延续。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BT 模式(交钥匙工程),BOT 模式或 PPP 模式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即由总承包商承接项目,设备的采购权落到总承包商手中,议价能力相对提升。这一点在安防视频监控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电子车牌的试点城市如重庆、武汉、天津等,也多采用 BT 模式,我们认为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 无论是“平安城市”还是“智慧交通”,其社会效益的意义远大于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重要的政绩工程,地方政府推动热情高涨。在显现的财政压力背景下,BT 模式,BOT 模式或 PPP 模式日益成为主流,是政府合理的选择。

⚫ 电子车牌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深化数据应用将是客户的主要需求。企业承接项目之后,不仅仅需要完成软硬件的采集、安装和运维,还需要深度参与到项目的运营之中。一方面需要对大量的联网设备及网络进行日常的监控和运维;另一方面需要对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项目型的业务模式比产品型的业务模式更能适应客户的需求。

项目制模式下,解决方案供应商更具竞争优势。早在安防视频监控产业中,这一产业趋势的变化已得到验证。BT 模式,BOT 模式或 PPP 模式下的安防产业,企业的参与角色也往往从过去的应标和建设,开始介入需求规划、技术要求编制等全流程,并参与到项目的后期运营中,解决方案供应商也由此应运而生。传统设备龙头和传统集成商也开始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国内视频监控龙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纷纷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切入下游集成与运营环节。传统集成商如高新兴、佳都科技也开始布局智能分析、视频监控系统,开展智慧城市业务。

安防解决方案供应商切入电子车牌产业水到渠成。当前电子车牌产业玩家主要分为,RFID 硬件技术厂商与安防解决方案供应商两类。

前者以金溢科技,远望谷等为代表,这类企业从产业链的前端切入,目前已经推出各自的电子车牌相关产品,实现了小批量供货或在部分城市开始试点。

后者以高新兴、易华录和千方科技等为代表,这类企业在安防领域拥有项目集成和工程经验,通过摄像头掌握了城市数据的入口,在智慧城市日常的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与地方政府合作关系良好。这类玩家更侧重于从产业链的后端进行切入,通过自行研发或者外延并购的方式获得前端技术。从业务发展角度看,安防解决方案供应商切入电子车牌领域逻辑顺畅,是业务的进一步延伸。

image.png

2.4 市场空间:前端采集系统价值量高,后端运营想象空间更大

我们认为行业的成长将分为两步,

1. 在产业化的早期,行业内的公司将受益于电子车牌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前端采集系统带来的价值增量;

2. 在产业的成熟期,后端服务运营将为相关公司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

读写设备与电子标签组成的前端采集系统在早期产业链中价值量最高。产业链中,电子标签、发卡网点、应用系统与汽车数量成正比,而固定识读基站、移动识读基站与各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及城市的执法建设情况有关。我们参考武汉试点项目建设情况,3 万辆汽车对应 5 个发卡网点、1 个管理平台、1 套应用系统。根据公安部管理科学研究所起草的《汽车电子标识通用技术条件》,未来规划在全国设置 100 万个监测点,当前全国汽车保有量 3.27 亿进行测算:前端采集系统(只包含标签和读写设备)空间约为 342 亿元,在早期产业链中价值量占比最高。

后端运营服务想象空间更大。这部分主要包括两类:软硬件设备的运维服务和大数据运营服务。对于软硬件设备的日常运维服务,IT 产业通常按照购置费乘以一定比例定价。若假定按照 10%的比例定价,则每年软硬件运维服务收入的市场空间约在 40 亿元/年以上。而发展电子车牌最大的意义在于获取、分析、利用背后的数据,基于数据的运营服务将成为电子车牌产业最终极的商业模式。交通行业中的道路流量信息、车辆地理位置信息、车辆保险信息等数据具备极高的价值,清洗后在行业中想象力空间更大。

image.png

3 投资建议与相关标的

基于以上四个视角,我们认为具有以下优势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能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一,具有较好的客户资源,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区位优势、先发优势方面,这是拿单的保障;其二,具有领先的平台运营能力和项目分析技术,主要参考在“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方面的项目经验;其三,具有良好的现金流状况和融资能力,这是承接项目的基础。

建议关注:

高新兴:公司从基站视频监控领域起家,逐步向安防、视频物联网行业转型。2013 年公司确立了以视频监控为核心,聚焦平安城市和智慧交通的战略,基本完成大安防产业布局。公司携手电信运营商,建设并运营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在广东地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2016 年,公司通过外延的方式并购中兴智联 84.86%的股权,进军电子车牌领域。

中兴智联于 2013 年在天津正式成立,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兴通讯 2004 年成立的 RFID 技术小组。经历了近 15 年的技术积累,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电子车牌领域的领军企业,曾参与制定了《国家六项推荐性标准规范》其中的三项。公司早在 2009 年携手重庆市政府建设汽车电子标识试点项目(第一批信息化试点),后续在厦门、南京、兰州、汕头等多个城市开展 RFID 汽车标签项目,2013年公安部制定标准规范之后,又陆续中标无锡、深圳、天津、武汉的试点项目。

子公司中兴智联在电子车牌领域占据绝对先机,具备丰富的技术研发实力与项目落地经验,而高新兴则在智慧城市方面多年的运营经验。综合来看,高新兴拥有强劲的垂直一体化能力,在电子车牌行业已经拥有明显的卡位优势,竞争优势明显。公司 2018 年电子车牌业务营收 2.15 亿,较 2017年营收翻番。

亚联发展:公司成立于 1999 年,曾用名“键桥通讯”,最初是专网通信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主要面向电力、煤炭、石油、交通等行业。经历多年的发展,公司当前已经形成了专网通信和金融科技两大业务板块。自 2011 年开始,公司开始布局智慧交通领域,中标南宁、合肥、佛山等多个项目,在项目集成、工程、运营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公司在电子车牌领域积极跟进,子公司键桥电子参与制定了一项《国家推荐性标准》。随着电子车牌行业的爆发,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增长契机。

其他受益公司包括,易华录(解决方案供应商)、千方科技(收购本能科技 40%的股权,解决方案供应商)、金溢科技(传统 RFID 硬件)、远望谷(传统 RFID 硬件)、经纬辉开(积极投入电子车牌标签、及读写硬件研发)。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