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本刊推出系列文章就《规划》相关内容进行权威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支撑各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对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进行布局,为系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遵循。
数字基础设施是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底盘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数字化变革的基础支撑。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将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战略支撑,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
数字基础设施加快生产方式变革,助力“数实融合”进程。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已深度融入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领域,重点行业的网络、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正加快改造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赋能传统农业,全国建设运营益农信息设施46.7万个,装备北斗导航设备作业面积超过6000万亩,精准作业、产品溯源、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加快推广普及,物联网、机器人在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得到深度融合应用。数字基础设施有力保障数字消费升级,涌现出直播电商等一批网络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数字基础设施的广覆盖支撑下,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79万亿元,重点监测电商平台累计直播场次超1.2亿场。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规模部署正形成全新的创新环境,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与现有产业深入融合,创造C2M(用户直连制造)、非接触服务等新模式,催生AIGC(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计算即服务等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量。
数字基础设施加快生活方式变革,提升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技术正全面融入公共服务、社会运行和日常生活,显著提升数字社会服务均衡普惠性。近年来,我国提速降费成效显著,国际电信联盟(ITU)报告显示,我国固定宽带价格占人均GDP比例为0.5%,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5%),为数字公共服务切实触达全域全民提供了先决条件。2022年,全国累计51.2万个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县城城区以及92%的乡镇镇区,远程医疗协作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为数字民生服务惠及全民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治理方式变革,支撑构建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有力支撑政务运行与社会治理网络化协同、一体化运行,助力构建横纵联动的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排名从2012年第78位上升至2022年第43位,成为全球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政务网、政务云加速融通整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县级以上行政区域100%覆盖、乡镇覆盖率达到96.1%;政务云平台实现省级100%覆盖、地级市覆盖率超过70%,有力支撑保障了各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建设。目前,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8.45亿户,占全球总连接数的70%以上,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基于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改造,交通、能源、水利、城乡等领域应用基础设施升级建设成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热点,为“一网统管”提供了先决条件。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全链条升级跃迁
面向数字中国建设2025、2035年发展目标,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需进一步强化系统谋划、整体部署,结合不同设施技术特点、适用场景和需求趋势,适度超前、因地制宜部署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进网络、算力、应用基础设施全链条升级、协同化发展,夯实数字中国底座。
适度超前建设“高品质”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是连接用户、数据、计算和应用服务的桥梁纽带。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已进入全球领先方阵,但在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空天地海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现网能力升级、架构优化和前瞻布局。要全面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部署与协同应用,加快建立NB-IoT、LTECat1、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体系。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创新实践。加快国际通信海缆建设,持续推动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优化布局。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加强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统筹规划,加强网络绿色化节能技术研发与实践。
系统优化配置“高效能”算力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性资源。在科学计算、行业应用和社会生活等多元化算力需求拉动下,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能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650万标准机架,超算数量和超算规模位列全球前三,但在算网协同、绿色节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要统筹深入实施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按需合理梯次布局,尽快完善算网协同布局、调度机制和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提升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网络节点等级,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要紧扣经济社会全面智能化转型升级趋势,适度超前部署智能计算中心服务体系,提高人工智能算力与算法协同服务水平。要深化数据中心与绿色能源布局的协同联动,加强数据中心集群和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一体化设计,鼓励数据中心节能降碳、异构算力融合、云网融合、多云调度等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引导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
加快建设运营“高融合”应用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重点包括面向重要行业的通用性、基础性和公共性支撑平台等,是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形态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应用基础设施蓬勃发展,但在互联共享、标准规范、商业模式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地域和行业“碎片化”“孤岛化”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要加快建设政务、工业、农业等重点行业应用基础设施,构建“数云网端”一体融合的政务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和农业物联网示范推广,深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融合应用与场景创新,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要加强水电气热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和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增强公共设施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环境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但在建运衔接、供需衔接、区域协同、条块协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要素保障机制,创造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探索“投建运”一体化模式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存在资金不足、热建冷用、建运脱节等问题,需要健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建运”全产业链优势。一是要持续创新投资模式,拓展资金投入和权益类融资渠道,将公益性数字基础设施纳入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产品范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二是要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前台运营体系,加强需求调研、市场规划预测和业务产品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三是要探索“运维联合体”新模式,重点强化应用基础设施运维资源统筹协作力度,提升规模效应。打造供给与需求协同发展生态。统筹兼顾需求与发展,围绕智能制造、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强供给侧技术研发和需求侧场景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供应链,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积极发挥5G“绽放杯”、千兆光网“光华杯”应用创新大赛等平台作用,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垂直应用场景的创新融合,形成场景需求牵引与数字基建多元供给的协同生态。
优化“全国一盘棋”建设布局。数字基础设施要避免地域、部门、行业壁垒和城乡区域失衡,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地区统筹协调、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共建。加强通用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的全国统筹规划,加强车联网、算力网络等互联互通标准化建设,统筹引导欠发达地区合理部署宽带网络、边缘云等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
完善“条块协同”要素保障机制。强化资源要素统筹保障,动态优化调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政策,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城乡区域数字基础设施的协同部署,优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指标供给和分配机制,加大公共场所资源共建共享力度,妥善推动降低公共资源租赁使用成本。各地要加强属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部门协作联动,探索综合论证、联合审批、绿色通道等项目建设管理新模式,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