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从2019年6月6日发牌至今,我国5G已经走过了4年历程。4年来,我国在5G网络建设、应用创新、用户拓展等方面成绩斐然。截至2023年4月底,我国5G基站达273.3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6.34亿户,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尽管成绩可喜,但5G to B覆盖行业有限、规模复制缓慢等问题仍然突出,5G to B应用在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之后,“从1到N”的飞跃依旧道阻且长。“5G to B应用要实现量变的加速和质变的升华,离不开政策的倾斜支持。”一位运营商人士如是认为。
成本高昂,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众所周知,5G专网具有设备成本高、网络运维复杂等特点,造成成本效益不具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采用5G专网的意愿。另外,垂直行业需求存在差异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终端设备厂商难以实现规模化价值,盈利难以得到保证。上述问题引起了产业各方普遍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5G关键技术不断创新突破,5G to B综合成本持续降低。例如,5G模组单价从5G商用之初的2000多元降至现在的400~500元。
即便如此,与100~200元的4G模组相比,5G模组成本仍然高昂。此外就CPE来看,4G的单价为200~300元,而5G的单价则高达800~1000元。而这只是一块模组的价格,在一张复杂的5G专网中,可能需要部署成百上千个模组、CPE等。最终,高昂的5G专网成本令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工业5G芯片、模组以及网关价格已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中小企业预期,需进一步提升5G工业设备供给水平,降低成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汤立波认为。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5G专网产品部副总经理、高级专家刘源也表示,硬件成本高、品类少,成为5G to B发展的瓶颈。
不久前,工信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2023年要实施5G规模化应用工程,促进行业应用向纵深发展。在一位行业资深专家看来,要促进5G规模化应用,除了继续致力于降低5G成本之外,还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予以倾斜,从顶层设计方面给予运营商支持。
政策倾斜,形成正向循环效应
“为了切实推动5G专网建设,国家可以在考核制度方面给予支持,例如将运营商的5G专网投入不计入利润考核,帮助运营商减轻负担、轻装上阵。而5G专网成本的降低,也有利于降低行业用户使用成本,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效应,加快5G to B规模发展进程。”前述专家认为。
这样的政策已有先例。例如,为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我国部署了支持企业创新的减税政策,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在税前进行扣除,激励企业增加投入,提升创新能力。2022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减税力度,对现行按75%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统一提高到100%,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研发积极性。在政策的鼓励下,企业创新力度持续加大。
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巨大。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2022年我国5G网络投资分别达到1849亿元、1803亿元。政府如果通过类似减免税收的政策减轻运营商建网负担,那么将为加快5G to B提供重要助力。
另外,建设轻量化网络、5G上云也是降低5G to B成本的可行办法。“目前的5G网络面向公网设计,往往容量过剩,不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部署轻量级设备、按需提供服务,可以大大提高性价比。”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举例,对于一个中型园区来说,能够支持2000个设备就足以满足其需求。此外,推动5G专网上云,采取按需扩展的方式,也可以大幅降低5G专网成本。根据阿里经验,采用超轻量5G核心网方式面向中小企业部署100个基站、接入200名用户,相比传统方式整体成本下降70%。
相信最终,在政策倾斜、技术创新等多项加持下,5G to B可以实现成本降低,进而完成“从1到N”的规模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