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机上网络技术与差异化to C策略之研究

作者:许洪澎 徐希伟 责任编辑:王禹蓉 2021.08.30 16:29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新冠肺炎病毒持续肆虐,全球疫情依然严峻,国际航空市场萎缩,运力回流,加剧民航“内卷”,出现了运力过剩和低价竞争的现象。为争抢客源和锁定现金流,航空公司在极低票价的情况下,又发布“随心飞”、“魔毯”等产品,弱化了盈利能力,全行业陷入收益品质持续下滑的“怪圈”,航空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低于成本的价格战不符合价值规律,必须找到一条持续盈利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基于成本的“最低限价+基于新技术的差异化to C策略”是解决之道。

寡头垄断结构可减少无序竞争与资源浪费,可增强产业竞争力。民航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基础性产业,具有寡头垄断属性,差异化to C策略是航空公司竞争下的优选。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新基建”;2021年5月,“推进航空器客舱无线网络服务”纳入民航局实践活动,机上网络技术展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文从机上网络现状、技术解析和差异化to C策略3方面入手分析,寻求航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机上网络发展

国外现状

2006年,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开放机上Wi-Fi使用,机上网络起步。2013年,FAA、EASA放开机上手机使用,机上网络快速发展,目前全球超过一万架民航客机上安装了机上网络设备。

美国是全球机上网络覆盖率最高的国家,覆盖率达70%。2008年,美国航空率先安装基于ATG技术的机上网络;2012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部署基于Ku卫星的机上网络;2014年,捷蓝航空采用Ka卫星技术提供速率为12Mbit/s的网络服务。

随着Ku、Ka、EAN(欧洲航空网)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部署机上网络,宽体机采用卫星方案,部分窄体机加入EAN的“ATG+卫星混合组网”。除了美欧,中东的阿联酋航空、东亚的日本航空、东南亚的新加坡航空等也在其国际航班上提供网络服务。

国内发展

2011年11月,国航在北京–成都航班测试机上局域网;2013年2月,海航在北京–西安航班测试卫星网络,上下行带宽12Mbit/s;2014年初,东航在京沪航线实现Ku卫星的空地互联;2014年4月,国航在北京–成都航线启用“空中宽带”系统。

2017年以前,中国民航未放开机上使用电子设备PED的禁令,部分前装Ku系统的宽体机只提供境外航班上网服务。2017年9月,民航局发布《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放宽PED限制,机上网络应用驶入“快车道”。2020年7月,基于Ka卫星的机上网络系统青岛航空首次启用。

截至2020年底,中国有20家航空公司共计654架飞机为旅客提供机上网络服务,11家航空公司的213架飞机接入互联网。其中包括东航基于Ku技术的100多架宽体机,以及国航基于机上Wi-Fi的300多架客机。

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新基建”。2021年5月,“推进航空器客舱无线网络服务”纳入民航局实践活动,随着国家卫星互联网政策和商业卫星计划推进,以及卫星网络需求、民航应用场景规模性扩大,机上网络商业价值凸显,机上网络技术展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机上网络技术解析

网络架构及通信原理

机上网络从架构上分为机上局域网Wi-Fi、飞机与地面的空地数据链路两部分。

机上Wi-Fi通过机上服务器提供本地化的娱乐服务,支持IEEE802.11标准,特点是设备体积小、重量轻。

空地数据链路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ATG(Air To Ground,即蜂窝结构的陆基移动通信网络),利用沿航路架设基站的专用频谱提供链路,ATG原理图如图1所示。ATG起源于美国,2009年Google为美国境内航班提供“ATG+Wi-Fi”的机上网络服务。另一种是卫星通信系统SATCOM,即利用高中低轨卫星,通过机载IFC系统(Inflight Connectivity)提供链路,卫星通信网络架构图如图2所示。ATG或SATCOM实现空地互联,旅客利用机上Wi-Fi接入互联网。

随着Ka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ATG、Ku、Ka和混合部署等技术路线,美国Delta公司计划拆除2Ku,更换为Ka路线。

image.png

图1  ATG原理图

image.png

图2  卫星通信网络架构图

 

空地互联技术ATG、Ku、Ka对比

●系统性能2020年11月,中国移动宣布推出九霄5G平台,实现下行峰值速率800Mbit/s,上行峰值速率150Mbit/s。Ku波段指下行10.7GHz~12.75GHz,上行12.75GHz~18.1GHz,每架飞机5~10bit/s速率带宽,新一代高通量HTS Ku卫星采用多波束覆盖技术提升容量,每架飞机几十兆速率带宽;Ka波段指26.5GHz~40GHz频率,可用带宽3500MHz,带宽资源比ATG、Ku丰富,但传输速率高,实测下行速率180Mbit/s。

●网络覆盖能力5G ATG地面基站的最大有效半径是300km,沿航路部署500个基站可覆盖国内航线,目前网络尚在建中。Ku卫星全球覆盖好,国际HTS Ku卫星有Intelsat、SES、Eutelsat等,国内有亚太6D。Ka卫星发展趋势好,美国Viasat和沙特Taqnia运营Ka卫星,中国卫通运营的中星16号卫星,已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

机上网络系统选型

机上局域网Wi-Fi与地面局域网Wi-Fi技术架构一致,空地互联技术存在ATG及卫星路线之权衡,是选型的重点和难点。

●ATG接入ATG优势是带宽大、时延小、重量轻,随着网络建设规模的扩大,ATG的优势将逐步增强,但目前尚存在两大不确定性:一个是跨水航路无法覆盖,跨沙漠覆盖难度大;另一个是地面网络建设中,机载设备电磁兼容性需测试认证,运营商使用不同频率接入的效果有待观察。

●卫星接入卫星机上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但机载设备成本较高。低轨卫星在民航飞机应用成熟还需5~10年。

欲更加直观地了解Ku、Ku HTS、Ka三者在不同维度的数据表现,具体数值可参考表1。

image.png

image.png

机上网络为对客端应用系统,升级迭代的定制开发频繁。从技术发展来看,需考虑研发交付、运营保障能力、适航取证等因素;从航空公司需求看,需考虑系统开放性、开发成本和周期、运维响应、前后舱协同、网络安全等因素。

技术变现与差异化to C策略

20世纪90年代初,在地方航空公司纷纷成立的热潮下,16家公司应运而生,我国航空公司总数达40家,机票价格战不断升级,导致全行业利润下降,亏损达20多亿元,迫使民航公司大规模调整和重组,民航才进入良性发展期。

寡头垄断的竞争结构利于有序竞争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目前保证航班高客座率的解决之道。首先,行业协会引导航空公司“自律”,制定成本指导价,处罚低于成本的促销行为,民航各级主管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监管。其次,鼓励和引导航空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创新差异化to C (to C即对客,包括对外部的旅客和对内部员工客户) 策略竞争。减少中间环节,获取to C端的一手数据,是当下数字时代的主要竞争策略,通过网点、柜台、服务人员、代理人等中间环节服务,属于“To I、to C”,“I”是指Intermediate Link(中间环节),很多中间环节已成为过时的、阻碍数据流通、降低效率和影响旅客体验提升的痛点,不仅不能增加交易机会,反而成为交易成本、断点和堵点,易造成投诉。互联网公司通过直接触达用户、提升C端用户体验,得以快速崛起。在目前已经开启的新一轮消除中间环节策略中,把“To E、to C” (To E即端到端流程,是从客户需求端出发,到满足客户需求端去,提供端到端服务)直接迭代为“to C”,这是通过最新数字化技术实现更加直接触达客户的方式。

机上网络技术将助力航空公司深度挖掘机队增收潜能,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具体收益项目和增长点如表2所示。

image.png

后舱应用

飞机连接(Connectivity)将成为旅客体验的核心,而基于卫星的飞机连接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飞机时代,借助机上网络技术突破传统,让旅客在空中实时上网。探索新商业模式,在旅客行前、机场、机上三大场景中,突破OTA主导的行前体验和机场主导的机场体验,利用广泛存在的机上网络,让航空公司APP整合旅客飞行前、中、后的全流程体验,实现用户、流量和内容运营,并从中获取更高的旅客满意度及合理的经济回报。最大限度地吸引旅客下载、安装和使用航空公司APP,通过引流增加用户注册和使用人数。还能通过运营定向发布商旅产品,例如旅客在空中通过APP打车、订酒店,一方面享受流量优惠,一方面通过联合运营的方式吸引第三方加入。

充分发掘旅客潜在价值,最大程度增加辅助营销收入,这就需要最大程度把握机上网络旅客交互界面的权益,还需要保证产品的快速迭代与响应,要实现这一目标,机上网络系统的客户开发及运维响应效率将是极其重要的考评指标。实现飞机数字化,助力航空公司数字化转型,是机上网络的最大价值体现。

航空公司可利用地空网络,提供升舱、热水、毛毯、点餐等个性化勾选服务,省去收费、后续交接、呼唤铃沟通等环节,降低乘务员劳动强度。对于机上旅客突发疾病的紧急情况,乘务员与地面视频连线,借助手机、平板电脑实现即时的病情可视化反馈。

针对机上网络,欧美的收费模式为“局域网免费+互联网收费”:发消息免费、其他应用按时长收费;定向收费,如体育赛事直播等,并与广告商合作,旅客点击广告获免费上网时长。

前舱应用

飞机是高科技集成产品,天然具有“数字化运行基因”,但受限于空地互联技术带宽及信号覆盖限制,数据交换频次及内容待开发空间大,相比于后舱,前舱应用更为基础、重要和迫切。

安全飞行

EFB(电子飞行包)增强型应用:提升空地即时通信能力,利用地空实时高容量通信网络,机组通过EFB以文字、照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即时通信,地面人员帮助机组更加科学准确决策。

实时机载数据应用:通过实时QAR数据加密下传,在地面建立“数字孪生飞机”,获取高度、速度、航向等飞机操作数据,结合空管数据,设定安全基线、阈值告警,避免因机组漏听、误听指令造成飞错高度等不安全事件,实现数据反哺安全运行。

智能机务

因机载DFDAU设备存在性能瓶颈,机务只能选择少数核心指标进行监控。地空网络建立后,将提高数据的精确率和效率。更准确的趋势分析:监控指标数据的变化过程,掌握趋势,例如通过实时分析QAR数据的变化趋势,判断飞机氧气瓶压力的快慢渗漏;更精确的故障判断:机组通过EFB上安装的即时通信APP类工具,用拍照、图文、音视频实时与机务沟通,提高故障判断准确性和解决效率;更高效的排故和航空器材保障:机务可更快地确定维修手段和准备航空器材,加快排故过程,提高运行效率。

智能运行

地空网络可提升航班的持续监控能力,将气象、飞行计划、航行情报、运行支持等数据实时上传到EFB,支持机组决策。广域实时监控:空地互联后,实时获取经度、纬度、高度、时刻4D位置数据,拟合飞行轨迹与计划航路,实现偏离告警;不安全事件预警:通过自定义事件预警逻辑,安全关口前移,如检查飞机是否开启引气开关,避免未增压导致座舱高度警告;气象信息更新:机组实时获取目的机场、航路和天气实况,避开雹击、雷击、风切变和雷雨等危险天气,及时选择合适的航路、高度、速度、下降时机和备降场;机载数据补充:WQAR和实时空地下传QAR两套数据源互为备份。

基于成本的“最低限价+基于新技术的差异化to C策略”,符合民航“十四五发”展规划。随着机上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航空公司应结合航网结构,合理选择技术路线或组合,创造新供给,加快服务营销、安全运行领域的技术应用转化,提升飞行体验,走出一条可持续盈利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