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1年3月31日,Arm宣布推出Arm v9架构,以满足全球对功能日益强大的安全、人工智能(AI)和无处不在的专用处理的需求。Arm v9立足于Arm v8的成功基础,是这十年来最新的Arm架构。Arm v8正在当今需要计算的领域中驱动最佳的每瓦性能表现。
在随后举行的Arm Vision Day上,Arm高级副总裁、首席架构师兼技术院RichardGrisenthwaite表示“Arm将成为我们未来十年及以后的行业创新的基础。今天,标志着Arm架构演进的又一个里程碑。”
Arm v9成为十年来最新的架构
过去五年基于Arm架构的设备出货量超过1,000亿。谈及Arm v9的升级之处,Richard Grisenthwaite表示Arm v9架构是基于Arm v8既往成功的基础,并增添了针对矢量处理的DSP、机器学习、安全等这三个技术特性。此外,Arm v9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伸缩矢量扩展(SVE2),SVE2增强了对在CPU上本地运行的5G系统、虚拟和增强现实以及ML工作负载的处理能力。例如Scatter-Gather DMA直接存储器访问,把它放到CPU架构中,能实现更多的循环,更大的DSP处理能力,从而支持更多的并行化。
在安全方面,Arm v9引入的新的安全特性,“因为我们看到一直以来最大的威胁就是在安全领域,我们看到有很多发起的对系统的攻击,这也是为什么在Arm v9架构中我们也引入了像Arm机密计算架构(Confidential Compute Architecture, CCA)等安全相关的扩展功能。”Richard Grisenthwaite表示。
为保护全球数据安全,Arm v9架构路线图引入了Arm机密计算架构(Confidential Compute Architecture, CCA)。机密计算通过打造基于硬件的安全运行环境来执行计算,保护部分代码和数据,免于被存取或修改,甚至不受特权软件的影响。
Arm v9架构芯片2021年底问世
据介绍,Arm v8不仅被很广泛地应用在了智能手机上,在其他领域比如在服务器领域,以及越来越多被应用的笔记本和网络设备领域中,都可以看到Arm v8的身影。Arm v9同样也将会应用于上述所有领域,尤其是在服务器及汽车领域。在服务器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厂商正在使用Arm的架构。在汽车领域,我们看到,像无人驾驶、车内智能等应用也用到了Arm架构。对于其他领域,比如在物联网领域,Arm架构的使用也在逐渐被推广。
同时,Arm内存标签扩展可以用于一些长期存在于软件中的顽固问题,比如缓存溢出和释放后重用。通过提升软件安全性并消除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软件在用户层面的安全信任度,如此一来,用户将更愿意通过计算机来处理事情,从而将增加对Arm架构的芯片使用。
Arm市场营销副总裁Ian Smythe介绍,将会在未来几个月陆续为大家介绍基于Arm v9架构路线图。基本上来说,搭载Arm v9架构的芯片最快在2021年年底就会面世。未来,Arm v9架构将装备3000亿颗Arm芯片。
携手合作伙伴,共享下个十年愿景
Arm高级副总裁、首席架构师兼技术院士Richard Grisenthwaite表示,“更复杂的基于AI的工作负载需求,正在推动更安全和专用处理的发展,这将是打开新市场、抓住新机遇的关键。Arm v9将赋能开发者通过弥合软硬件之间的关键差距,构建和编程未来的可信计算平台,同时实现标准化,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更快的上市时间和成本控制之间取得平衡,同时能够创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在Arm Vision Day上,Ian Smythe还特别提到Arm既有源于美国的IP,也有非源于美国的IP。经过全面的审查,Arm确定其Armv9架构不受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的约束。Arm已将此通知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未来将继续遵守美国商务部针对华为及其附属公司海思的指导方针。
此外,Arm的多家合作伙伴也表达了最诚挚的心声。OPPO副总裁、OPPO研究院院长刘畅表示OPPO搭载Arm技术的智能手机为用户带来了恰到好处的性能、能效和安全性。Arm v9架构兑现了Arm持续创新的承诺,将使业界在未来创造出更智能、更安全的新体验。
“小米和Arm的合作为全球用户带来了卓越的移动体验。全新的Arm v9架构将帮助小米继续通过优越的计算性能、最高的安全性和先进的机器学习能力,为数百万用户带来创新,打造更随心、更智能的移动体验。”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
红帽首席技术官 Chris Wright表示现代云环境正在不断演变,以支持扩展的硬件选择和差异化,这是面向更大工作负载优化计算发展趋势的一个表现。红帽和Arm密切合作,创建了共同的、开放的技术标准,支持这种灵活性,同时也保持了跨不同平台的兼容性。我们很高兴能在Arm v9架构中保持这样的合作,并期待它将带来的新功能,从增强的架构性能到先进的安全特性,以及在开放混合云中实现更广泛的工作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