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Cap商用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魏娜 陈凤仙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4.01.16 10:45 来源:天翼智库

RedCap是5G-A的关键技术和增强,能够满足中高速物联网的连接需求和较低的终端成本要求。本文通过对RedCap的特点、应用需求、产业链举措等方面的观察,从行业布局、规模复制和生态建设三方面,提出运营商在RedCap商用进程中的策略建议。

RedCap为物联网市场注入新活力

 1.  技术推动产业发展,政策明晰发展目标 

RedCap随5G-A标准制定逐步落地,技术趋于成熟。5G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5G-A能够助力5G网络在功能和覆盖上的部分升级,是5G迈向6G的关键阶段,而在5G-A的发展中,RedCap(5G轻量化)是关键技术。RedCap 2019年6月首次被纳入3GPP Release17研究项目,同时兼顾性能与成本,补齐5G移动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同时满足垂直行业应用需求。

1705373168775.png

图1 RedCap发展重要事件

信息来源:根据网络信息整理

产业顶层政策落地,为RedCap发展指引方向。2023年10月16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一方面明确加快推动应用规模增长,在工业、能源、物流、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应用规模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强化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明确推进5G RedCap标准制定、构建5G RedCap产业体系、加快5G网络RedCap能力升级等七大重点任务。

 2.  RedCap以高性价比强化连接能力 

复杂度方面,RedCap通过减少终端带宽、收发天线数量、降低调制阶数等方式降低终端成本和功耗,与原有5G相比,整体复杂度将降低60%。成本方面,与原有5G相比,射频侧成本降低70%,模组成本降低60%以上,整体成本减少2-5倍,甚至7-8倍。有望在未来1-2年追平LTE CAT4模组成本。性能方面,RedCap连接性能与LTE CAT4相比速率性能介于LPWA(如LTE-MTC/NB-loT)和5G eMBB之间,与4G Cat.4基本持平;功耗上通过叠加5G相关节能技术后,可实现比4G Cat.4更低的功耗。

 3. 应用场景丰富,满足行业连接场景差异化需求 

1) 进一步推动工业控制类及数据采集类应用落地

传统工业包含机械制造业、钢铁、矿山、石化等行业,企业数据规模大,对终端成本控制严格。其应用场景主要是通过工业无线传感器进行终端控制和数据采集,这些应用对时延要求在百毫秒级、带宽需求≤2Mbps。根据工信部印发的《5G 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要求,预计“十四五”末全连接工厂终端连接数将超300 万个;按每个矿井约 3000个设备传感器、环境传感器计算,矿山领域预计终端连接数将超1700万个。

1705373196514.png

表1 工业部分应用场景通信能力

信息来源:根据网络信息整理

2) 电力行业是重点应用方向,需求巨大

《能源领域 5G 应用实施方案》中指出电力是重点发展的行业场景,以智能控制类和智能采集类场景为主,这些场景对时延要求在百毫秒级、带宽需求不高,是RedCap的重点应用场景。南方电网数据显示,到2025 年,接入终端设备数将超过 2 亿只,2030 年接入终端数将超过 4 亿只。

1705373220032.png

表2 RedCap视频监控部分应用场景通信能力

信息来源:根据网络信息整理

3) 满足安防场景下视频监控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需求

视频监控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以安防为主要应用场景,分为固定视频监控和移动视频监控两类。这些场景业务量以上行为主,时延要求<500ms,通信可靠性要求在99%-99.9%之间,RedCap终端可以满足业务需求。据公安部门统计,安防摄像头在线率在70%-90%之间,离线的主要原因是光纤不可达和传输受损,摄像头无线化是刚需。据Omdia统计,2024年我国基于无线视频监控的行业规模可达千万级别。

1705373243910.png

表3 RedCap视频监控部分应用场景通信能力

信息来源:根据网络信息整理

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布局方向各有侧重

RedCap产业链涉及运营商、芯片及模组厂商、设备/ICT提供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其中,运营商是产业生态的中坚力量,凭借技术研究、应用推广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优势禀赋,积极开展预研和产业对接工作,挖掘行业需求、推动产业生态,但布局举措各有侧重。其他参与方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助力RedCap商用进程。

 1.  中国电信:自研成果突出,积极布局生态 

中国电信在RedCap终端领域不断发力,逐渐搭建包含工业网关、CPE等多类型终端的自研RedCap终端体系。中国电信于2023年8月完成首款自研RedCap网关终端CTW-GW-01的认证测试工作,并于11月完成首批自有品牌RedCap终端TIG511和TIG512的5G Inside终端生态认证,同年12月,10款自研的RedCap定制行业终端再次通过5G Inside终端生态认证测试,逐步搭建多类型RedCap自研终端体系。

展开全面生态合作,助力商用进程。中国电信联合华为建成全球首个具备RedCap联合测试能力的开放实验室,并携手合作伙伴在已有定制模组、测试标准、安全能力、定制网项目和端到端方案的基础上,通过预研、实验室测试和专网测试,将标准、芯片、模组、终端、网络和行业应用打通,实现联动。横向搭建生态合作平台,实现能力拓展与互补,纵向能力释放助推商用进程。

 2. 中国移动:深耕技术标准,聚焦技术验证 

中国移动率先涉足RedCap标准领域,强化产业地位。中国移动联合产业界完成RedCap核心标准制定,主导提出RedCap专属初始BWP等多项方案。同时完成以RedCap技术为核心的《5G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轻量化(RedCap)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5G 轻量化通用模组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等行业标准立项,通过卡位标准领域的方式夯实产业地位。

着力技术验证,推动商用进程。早在2022年中国移动就携手主流网络设备厂商和芯片厂商,完成规模组网环境下的兼容性、覆盖、时延等能力测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RedCap可以较好地满足多种业务场景需求,网络已具备规模商用技术能力。

 3.  中国联通:加速试验应用,抢占市场份额 

中国联通多项“首个测试”全面推动试验验证进程。中国联通在济南莱芜完成全国首个RedCap终端接入5G网络的内场关键技术测试,并在上海完成全球首个运营商5G物联网RedCap 16个站连片部署实验局验证,还在深圳完成全国首个面向电力场景RedCap技术验证等。多项“首个测试”加快了试验验证的进程。

以点带面开展应用商用试点,瞄准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联通在电力控制行业,开展了全国首个省域5G电力专网RedCap商用试点,在工业制造行业,针对设备智能运维、安全生产管理、物料管理、智能物流AGV等典型场景,开展工业场景RedCap商用试点,除此之外,在视频监控行业,搭建RedCap视频专网,开展应用商用试点。通过试点快速布局,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4. 其他参与者:各显其能,积极推进 

目前,RedCap芯片、模组和终端正在加速成熟与丰富中。芯片方面,部分厂商于2022年11月前,完成了基于RedCap芯片的终端关键技术功能和外场性能测试。当前,达到商用水平的芯片已有1款,预计2024年上半年将有超过4款芯片达到商用水平。模组方面,目前已有8家以上RedCap模组开发厂商,预计随着标准化的推进,将有更多厂商入局。终端方面,目前已有10+款以上试验终端产品,类型涵盖电力终端、摄像头、定位终端等。随着RedCap在更多行业落地,终端类型也将更加丰富。

产业链各方积极参与,RedCap商用的脚步越来越近。

运营商拓展RedCap产业市场策略与建议

 1. 响应国家政策,布局重点潜力行业 

以《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为指引,优先与试点城市共同布局,聚焦最易落地的工业、能源、物流、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逐步推进RedCap应用规模发展。

 2. 聚焦重点场景,以标杆项目推动产业发展 

积极接应政策提出的“打造5个以上实现百万连接的5G RedCap应用领域”的要求,以场景化为牵引,满足场景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形成重点行业场景方案,通过强化方案能力,形成RedCap标准化解决方案,将终端、连接和平台形成标准化产品体系,着力打造基于重点行业和场景的RedCap规模商用标杆,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规模复制。

 3. 做标准、构平台、建生态三位一体,携手合作伙伴共拓市场 

一是积极参与RedCap标准制定与体系构建工作,持续夯实产业地位,支撑RedCap商用与后续演进。二是攻关相关技术,打造RedCap在容量、功耗、安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三是搭建生态伙伴交流与活动的平台,通过资源对接和能力输出实现与生态伙伴的相互赋能。并积极开展生态合作与生态认证工作,横向进行生态扩展,实现能力拓展与互补,打造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纵向面向重点行业与场景进行能力释放,深耕行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实施“标准+平台+生态”三位一体策略,与合作伙伴携手并进,拓展市场。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